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iOS开发 --> iOS到Android到底有多远

iOS到Android到底有多远

浏览:2716次  出处信息

在iOS开发混了4年之后,又重拾荒废了4年的Android,感慨时间过得太快,有时间我会回顾下2010当年的iOS/Android平台的萌芽期历史;

从重拾摸索,再到上线两个App,四五个月时间。这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颇多冲击和体会,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本文主要从iOS转Android开发角度,对比两个平台应用开发的异同。希望对想学习Android开发的iOS开发者,或者想兼Android、iOS开发的同学,有所帮助。另,Objc也做过一期Android的专题,讲的还可以:objc#Android#




1 语言

从iOS到Android开发,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编程语言的改变,由于在大学时,跟着实验室老师做项目就是用Java写J2EE,所以Java的基础知识还记得,简单看看代码基本就上手了。

编程语言的争论对比由来已久,本文并不想引发月经般的口水战,没有全能的语言,只能说在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适应场景。作为比Java早生整整13年的Objective-C(Objective-C: 1982, Java: 1995,来源于Wiki),整体上来说,在语言特性方面落后于Java太多,那么多年才发展到版本2,而Java已然来到了版本9。从iOS到Android,对比Objective-C和Java,更深刻理解Objective-C语言的局限性:


1.1 泛型

泛型是现代编程语言非常重要而有用的特性,能够提高代码复用率,并约束参数类型提高安全性。泛型是一个非常强大特性,以至于有泛型编程这以课题。可惜Obective-C直到前不久的iOS9发布,才更新对Collection类型支持泛型(官方文档并没有太多的说明泛型,自建类也是可以模仿Collection的泛型来实现泛型的支持,但支持得并不太理想);


1.2 枚举

Objective-C是C的超集,完全兼容C语言,所以其枚举还一直沿用着C语言的枚举,但现有的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已经将枚举从一个基本数据类型升级为类,这大大增强了枚举的扩展性。如OC的枚举只能是整型类型,如果需要获得枚举对应的数据(如枚举的名称),只能自己添加映射的代码;但Java的枚举,可以扩展出字段name,来对应枚举的名称;


1.3 抽象abstract

抽象类和抽象方法是OOP中重要的概念,而OC一直没有支持该特性,这对于面向对象的抽象封装是非常大的限制。


1.4 方法访问控制

OC无法使用public/private/protected/final等关键字来控制方法的访问权限。这其实是由OC是动态语言所决定的。从根本上来说,OC是不存在private方法的,因为所有的方法都可以用performSelector来进行访问,当然Java也可以通过反射实现类似的功能,所以从安全性上来说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模块封装。

当然,跟Java相比,OC也有非常多的优势,如比GC更高效的内存管理,更简单易用的多线程,更为明确的语义风格等。但从长远来看,OC已落后Java一个身位,跟不上当前iOS/OSX系统的发展,而由于设计理念和历史包袱存在,重新发明一种新的编程语言势在必行,才有了Swift的横空出世、应运而生。Swift确实是新一代的编程语言,吸收了多种面向对象高级编程语言以及脚本语言的优点。随着Swift 2.0的发布并开源,该语言日趋稳定,建议iOS开发同学可以开始深入学习了,Swift替换Objective-C,很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快。

反观Android这边,Java方兴未艾,而Go作为Google的明星编程语言,去年开始支持Android NDK的开发,而并没有取代Java的计划;以Java现有的基数以及在服务端的占有率,Go想在要在Android平台上取代Java,可能需要等到Go在Server端超过Java才有可能。



2 系统平台

不管是Windows、iOS、Android还是Blackberry,做应用开发都只能依托于这些系统平台,能做的不能做的,都由平台决定。这既是开发者的福利,也是开发者的悲哀。福利是因为有个完善的平台,开发者能够很容易就能够实现一些复杂的功能,如GPS、陀螺仪、图片处理等;说是悲哀,是开发者已经限定在这个平台的圈子内,就像人的生死,平台已有生死,当一个平台灭亡时,往往有一大批的开发者要么一起死亡,要么面临转型。所以,优秀的开发者都不应该禁锢在某个平台上,多去思考和学习与平台不相关的技术思想。iOS/Android有一天也会像Smbian一样死去,但多线程、算法、内存管理、网络、设计模式这些思想不会死去;也许OpenGL/OpenCV等也会死去,但图形算法不会;就像今天Objective-C正慢慢被Swift取代,但Cocoa库还是在传承。

从iOS到Android,除了语言这一最直观的差异之外,还有系统平台上的差异。开发iOS应用 ,和开发Android应用之间,有哪些平台设计上的异同呢?


2.1 Context

在开发Android应用过程中,你会发现,不管是第三方库还是系统的API,基本都会有Context做为初始化的参数,或者是传递参数:如public TextView(Context context)SQLiteOpenHelper(Context context, String name, CursorFactory factory, int version) 等;

Context,故名思议,就是程序的上下文,在Android开发中,主要有Application、Activity、Service、BroadcastReceiver、ContentProvider这几种Context,类图如下:

Context

引自http://blog.csdn.net/qinjuning/article/details/73106


具体的相关实现这里不赘述,很多的API,之所以引用context,主要是为了取得整个App的上下文。任何继承Context抽象类的类实例都可以通过getApplicationContext()来获取应用程序的上下文,用于访问应用相关资源。查看android.content.Context.java的源代码,其接口所实现的功能主要是访问如安装包、资源包、图片、字符串、通知等应用相关资源。因此,假如你需要访问这些资源,要么继承ContextWrapper,要么使用context来进行初始化(参数传递)。

在这一方面,iOS采用了去中心化的方式。iOS将访问资源都进行了模块划分及封装,如使用使用[NSBundle mainBundle]访问应用程序包资源;可以使用NSSearchPathForDirectoriesInDomains()来查找路径;如取应用内图片,Android需要由context取:context.getResources().getDrawable(id),而iOS则是[UIImage imageNamed:@“image_name"]等。两种方式对比,个人觉得各有优劣:iOS访问更为方便,设计上有更大的自由度;而Android则让访问比较可控。


2.2 Activity

Activity就相当于iOS的ViewController,用法也基本上大同小异,上一节(Context)也介绍了Activity是继承自Context。与iOS的ViewController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与iOS的UIViewController需要App内部使用UINavigationController来管理不同,Android自己管理了Activity栈,用户操作进入某个新的界面,一般会push一个新的Activity到栈顶,而用户按Android的返回键,最顶的Activity会被Pop。具体的栈管理机制,可以查看文档《Tasks and Back Stack

2)UIViewController可以嵌套多个UIViewController,但Activity一般不能嵌套多个Activity。说一般,是因为之前Android有个ActivityGroup的组件,可以实现嵌套。但该组件在API level 13 已被废弃。现在一般使用 Fragment 实现不同界面组合嵌套。


2.3 Intent

Intent,官方文档的描述: an abstract description of an operation to be performed。是用来向其他App组件请求操作的消息对象。简单的来说,Intent就是封装数据和Action的消息体。主要用于:

1)启动一个Activity: startActivity(Intent intent, Bundle options);

2)发送广播: sendBroadcast(Intent intent)

3)启动服务: startService(Intent intent)

在iOS方面,并没有与Intent相对应的组件,iOS并没有封装消息体,一般都是使用Dictionary来传递信息,而切换到新的ViewController,一般都是直接通过接口约定好的对象参数来传递。

另外,Intent一般使用Extras来传递Action所需要的附加信息数据,而Extras中的数据类型只能是基础数据类型、字符串和序列化(Serializable/Parcelable)数据,而不支持其他对象数据直接传递,主要原因是Intent不只是为用于进程内的传递,也支持跨进程传递,所以无法直接传递对象。如果需要传递对象数据,就需要让对象的类实现(Serializable/Parcelable)序列化接口,由于Serializable序列化性能较低,推荐使用Parcelable。但由于Java是自动支持Serializable,所以实现Serializable非常方便,只需要在类中声明实现Serializable接口就可以了;而Parcelable就要复杂多了。希望Android能够改进这一点。

2.4 其他

当然,两个平台设计上有较大差异的地方绝对不止上述几处,本文只简叙了常用的几种场景,更多差异对比,等待你深入挖掘体会。


3 架构

所幸的是,我在开发出了iOS版应用之后开发Android版的,所以架构基本上可以直接沿用,只需要针对相应的语言特性做一些调整。现有的移动应用,基本都是从典型的MVC架构上来衍生或者演变,无论在iOS流行的MVVM还是Andorid上流行的MVP,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而(MV)VM与(MV)P相比,更倾向于数据绑定而已。

架构,其实就是对软件整体结构和组件的抽象,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解耦来实现软件的健壮性、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等。虽架构设计是脱离语言的结构抽象,但实现架构设计还是要依赖于平台,最终落实到语言实现;


3.1 架构范式(architectural pattern):

前面已经说了,无论iOS还是Android,MVC都是这两个平台应用的基本架构设计范式,以下两张图可以说明一切:

iOS的MVC:

iOS MVC


Android的MVC

Android

上图略有不同(在于Model与View的交互,标准的MVC中,两者是有交互的,但实现中,两者的交互比较少),但基本逻辑是一致的,都可以一一代入。所以,无论是iOS开发工程师转Android,或者是Android开发工程师转iOS,只要过了语言关,看几个示例,基本就理解了一个App的大体架构。


3.2 接口

两个平台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别,由于Android支持泛型和抽象类,所以Android的接口设计会比较灵活。这种灵活性,只有深入使用体验才会有深的体会,这里不深入讲解。但架构设计中,往往会忽略的就是接口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将接口进行统一的规范,会让整个架构实现变得非常一致,团队的每一个人只要了解了一个模块的架构设计,就基本了解了全局架构计。这主要体现在:

  • 命名一致:如,获取数据的方法,是使用 getXxxx(callBack),还是用 fetchXxxx(callBack)/loadXxxx(callBack)等等,诸如此类的一般性操作;统一命名,甚至于继承同样的父接口,能够让层与层间交互统一,形成统一的代码规范。

  • 回调一致:制定统一的回调机制,在回调机制中可以加入线程切换的逻辑。如我们界面经常需要向业务逻辑层发起操作或者获取数据,一般会在业务逻辑层使用异步线程来处理,完成之后在主线程回调,让应用在主线程上去更新界面。


3.3 回调

回调其实也属于接口设计,由于平台上的差异,iOS的回调多使用委托(delegate)和Block,如:

//delegate

- (void)callBack

{

   if ([self.delegate respondsToSelector:@selector(doSomething)]) {

       [self.delegate doSomething];

   }

}

//block

- (void)callBackWithCompletion:(void (^)(bool isSuccessed))completion

{

   if (nil != completion) {

       completion(YES);

   }

}

而Java由于不支持Block,但支持匿名类(Anonymous class),所以Java的大部分回调也是委托和匿名类(都是代理)。如:

//Anonymous class

public abstract class WQBasicListener<T> {

/*

* Callback

*/

public abstract void onFinish(T resultObj);

/*

* Callback

*

* @param error        cause of task failure

*/

public abstract void onFailure(WQError error);

/*

* Callback

*/

public abstract void onCancel();

}

public void callBack(WQBasicListener<String> listener) {

   String str = ...

   if (null != listener) {

       listener.onFinish(str);

   }

}

Block与匿名类,两者非常相似,同属于闭包(closures)的概念,都是传递代码块给被调用者进行回调;区别是:Block更为简单易用,而匿名类则作为类对象来传递,可以进行泛化和封装等,更为强大。


3.4 多线程

我们为什么要用多线程?这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但非常多的开发同学其实都无法正确回答。对于一个应用进程来讲,资源其实是限定的,那把任务放在一个线程中串行执行,与切分成几个任务再一个一个去执行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对于限定的资源来说,多线程:一、合理规划调度任务;简单的来说,就是可以让主要的任务先执行,不重要的任务等到比较空闲的时候再执行。就如应用先保证主线程渲染,其他加载数据的等任务等稍后异步再处理;二、支持并行;现在的CPU早已经进入了多核时代,多核就意味着任务可正真并行,而不是单一的流水线切分时间片。

现在的移动开发领域,基本上不存在单线程的应用,在进行架构设计时,笔者认为多线程设计也是多线程设计中只要的一环,也是区分初级程序员和合格程序员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逻辑业务越复杂,就越需要抽象,越需要简单的多线程设计方案。而由于平台的不同,iOS与Android的多线程实现方式也是有很大的不同,但基本的概念和设计理念是一样的:

  • 永远不要阻塞主线程:iOS和Android都一样,界面渲染都有个帧率,就是隔多少毫秒刷新一次界面,这样就能够保证App在用户眼睛里不会存在卡顿和拖影等。永远不要阻塞主线程,把一切耗时的操作都搬到异步线程中去。写完代码,iOS可以用Instruments的Time Profiler + Core Animation跑一下,看看帧率是否正常,主线程的任务占比;对应Android就是DDMS。

  • 按模块设计线程:子模块有自己独立的线程,可以保证模块中数据的线程安全,还能够让模块中的任务按照循序执行,避免了死锁的产生。当然,当涉及到模块间的交互时,能够使用异步就不要使用同步;如涉及到多线程访问的时候,最好使用细粒度的锁;这些措施都能够保证死锁的发生。

  • 根据任务复杂度划分线程:在进行模块设计的时候,不可能每个模块的业务逻辑复杂度都是一样的,总有一些模块会比较复杂,或者经常被调用,此时,就需要考虑负载均衡;当该模块任务是CPU密集型任务,则有两种方案:一、在划分细粒度的任务,放到不同的线程中执行;二、使用多线程来支持任务并行。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关注避免死锁,以及数据的线程安全。

  • 合理的线程池机制:线程池就是为了线程的复用,减少创建线程的消耗的同时,让线程调度更为合理。这方面两个平台都提供了不错的Api支持,iOS这边有Operation Queue和GCD,而Android则有Executor。iOS由于有GCD的存在,让线程池的调用变得非常简单,所以iOS基本上很少直接创建使用某个线程,而是直接使用GCD;而Executor与Operation Queue的用法基本一致,在Android上,自己创建线程并管理线程周期的逻辑会比较常见。



4 IDE

IDE,作为开发者必备的工具,其易用性和稳定性实实在在的影响着开发者的效率和心情。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两家自家的IDE发展都可圈可点。

  • iOS,Xcode基本是唯一的选择。说基本是因为还有AppCode。我是之前看一位大牛同事用才知道的。AppCode,JB出品,确实是非常Cool而高效的工具,如果是之前就使用JetBrains家IDE的同学,基本是上手即用,而且有一堆通用的插件直接使用,这对于使用Android Studio/IntelliJ IDEA开发Android的同学来说也是极大的福音,至少在IDE这一块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摸索熟悉。但对于初中级开发者,个人还是会推荐Xcode,原因基本上就等同于现在会推荐你使用Android Studio,而不是IntelliJ IDEA,更不是Eclipse一样。毕竟是苹果自家的工具,不仅集成有非常多的关键功能特性,如新语言特性支持、Debug辅助等,最主要的是有大量的用户和WWDC等资源来学习和解决问题,更容易iOS开发中的关键功能和特性;当然,Xcode如语法提示弱,版本控制支持渣,经常性无缘无故Crash等诸多问题还是让人深恶痛绝的。建议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AppCode与Xcode结合使用。至于Visual Studio?等它发布了再说。

  • Android家的IDE主要就是Eclipse和Android Studio,由于Eclipse从一开始就是Android官方指定的IDE,知道三天前(2015年6月27日),Google宣布终止对Eclipse的支持。个人一直知道Android Studio必然会代替Eclipse,这一天来得并不算早。笔者在大学的时候,用过MyEclipse折腾J2EE;到2010年的时,短暂使用Eclipse开发Android两个月,后续断断续续使用了下,对Eclipse一直感觉一般;所以在2014年末重新拾起Android的时候,就抛弃Eclipse,直接使用Android Studio v0.8,现在Android Studio的稳定版本已到1.2,发展迅速。Android Studio是Google和JetBrains合作,以IntelliJ IDEA为基础开发的IDE,即整合了IntelliJ IDEA强大的功能,又有Google自家的支持,前景一片大好。2V1,对比Eclipse的优势,笔者不多说,各位可自己Google下。现在还在使用Eclipse的同学,该转到Android Studio了。

以Xcode与Android Studio两者对比,由于Android Studio直接是从IntelliJ IDEA发展而来,在代码编辑方面会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整合了非常强大的Gradle构建工具,有着强大而易用的依赖管理和多工程构建;而这方面,Xcode就只能掩面了;不仅项目工程依赖管理复杂,而且一直没有支持整合CocoaPoads来作第三方库依赖。但Xcode在深入整合的Debug工具,以及强大的Instruments分析工具,较Java的DDMS要更为强大易用。从发展来看,个人对这两个IDE都非常有信心,



5总结

iOS到Android,到底有多远?其实就是要看你在原本的路上走了多远。作为某个平台上的应用开发者,除了深入理解平台之外,我们尽量多关注平台无关的基础知识,这些才能决定你能走多远。

技术的深度与广度,一直是程序员矛盾点,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其实走深度,到了某个瓶颈,你会发现需要其他知识来支持;而深入到了一定阶段,又会发现拓展到了其他知识体系上。比如深入研究iOS系统,必然会研究到XUN,BSD,然后拓展到UNIX;而研究Android内核,又会拓展到了Linux;在这做JS都有Reat Native这样怪物的今天,你还觉得。所以,建议初级开发者,一开始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平台,沉下心来研究,慢慢堆砌自己的城墙,希冀着成为长城的那一天。


ps:研究Android时间并不长,有错漏的地方还望同学不吝指正。


建议继续学习:

  1. android 开发入门    (阅读:11927)
  2. IOS安全–浅谈关于IOS加固的几种方法    (阅读:11122)
  3. Android 连接SSID隐藏网络以及 LEAP 认证的方法    (阅读:7258)
  4. 手机产品设计方向    (阅读:5906)
  5. 实时监控Android设备网络封包    (阅读:4653)
  6. 基于 PhoneGap 与 Java 开发的 Android 应用的性能对比    (阅读:4617)
  7. Android用户界面设计:表格布局    (阅读:4499)
  8. Eclipse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入门:重装上阵    (阅读:4445)
  9. Android 4.0平台交互简析    (阅读:4257)
  10. Windows下使用VMware安装Android    (阅读:4089)
QQ技术交流群:445447336,欢迎加入!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