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奋斗
    每年一到要找工作的时候,我就能收到很多人给我发来的邮件,总是问我怎么选择他们的offer,去腾讯还是去豆瓣,去外企还是去国内的企业,去创业还是去考研,来北京还是回老家,该不该去创新工场?该不该去thoughtworks?……等等,等等。今年从7月份到现在,我收到并回复了60多封这样的邮件。我更多帮他们整理思路,帮他们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大约6个月前,我辞去了投资公司的工作,去和我的朋友Adrian一起做一个网站。我发现有必要把我的这点经验写一写,希望能给那些有跟我一样想法的人一点忠告和见解。
    设计师在职业技能中需要培养更加的理性的一面,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感性的坚持,有自己的信仰和坚持。才会在既有体制中得到真正的创新突破,而不是在混沌中在别人的影子下摸索。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和人生的路一样,烂泥路,高速路,普通路,在每个阶段,要成为不同的车型走适合自己的路,烂泥路是可以抗颠簸崎岖的越野车,高速路时成为加速的跑车,普通路成为稳定简朴的面包车;在路上留下的脚印和背影,会最终成就自己的style。
    、背景: 最近有点忙,加上脑子现在不太好用,分不清事情的优先级,一大早上收到一堆邮件,满篇的英文也不知道说的什么,最经常被人问到的事,“某某某事知道么?”,然后就茫然了。 项目管理: 话说现在每个小时都要安排任务,听起来挺恐怖的,这里的阶段分的很具体,都是sprint,话说每天都在冲刺,让人深刻的有被剥削的感觉。
    关于“前端开发工程师”这个职位:当一个词开始泛滥,就会被人忘记它的本意。我只讲我认为的解释。首先,它是“开发工程师”,也就是程序员。其工作内容的本质,就是写代码。所以,程序员应该具备的素质,比如逻辑能力,写代码的水平等等,算是它最最基础的要求。
    这是一个创业疯的年代。有个段子说海淀西街一块招牌掉下来,能砸死九个半创业的。一方面是咖啡厅的喧嚣、投资人的出没、创业团队的频繁曝光;另一方面,在电脑和手机上却找不出几个叫好又叫座的应用。​如果你不幸要去创业,记得读完《精益创业》。
    在从事产品经理之前,我做过美术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当我从事美术设计师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很喜欢琢磨为什么要做什么功能,这个功能满足用户什么需求;当我从事用户体验设计师时,有段时间特别上瘾,把所见的所有东西,手机,闹钟,电梯,杯子,当然还有互联网产品都当成了产品,然后思考哪些地方的交互做得好,哪些地方的交互做得不好。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产品经理由软件行业转向互联网行业,可行么?有何建议或分享?简单回答一下,供需要的朋友参考或讨论。虽然这个问题答案很明显,但相信有很多同学都有类似的问题。把问题引申开,无论是从一个行业跳转到另一个行业(如医生去做篮球运动员)还是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从销售去做程序员),其实我们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心理学中的认知问题。换句话说,我想你更需要了解:软件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有什么共性和区别?不同行业或不同领域的产品经理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每个层次看到的问题不一样。 价值?何为价值?我也问了我一下自己。 和大家讲一个故事。 2008年的时候,我刚入行1年多,什么也不会。那会也没有一个好一点的社区组织,于是趁着开心网上的人气拉了第一拨用户到pmcaff产品经理俱乐部这个群里(现在叫元老群,因为某些腾讯系统的原因不能加人了)。当初很朴实的想法是,我要学习,我为如何进行学习而买单,也就是所谓的付出。 
    11月3日,是新浪云计算3周年,于是有了这篇文章。但是因为懒,所以现在才写完。完全是个人的一点回顾,不代表官方立场。从09年回到新浪负责云计算的产品,转眼3年了;新浪云也已经从一个几个人的团队,成长为快50人的部门了。09年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什么叫云计算,现在连专​家都能数出来云计算的层次了:PaaS、IaaS和SaaS。
    最近几天,微博上有一个戏谑的帖子,把程序员按照等第分为了几档,从“死掉的程序员”开始,有“成功程序员”,“著名程序员”,“普通程序员”,“无名程序员”,“烂程序员”,等等几个档次。按照描述,我对号入座,觉得自己现在算得上是“无名程序员”这个级别,在中国,处于我这个级别的程序员有千千万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码农”。《代码大全》这书,依我看,其面向读者群,就是“码农”。
    总结一下近期产品心得,以表示对自己业务能力的鞭策,和对其他人业务能力的态度。 职位细分是必然趋势,也是入行门槛降低的直接原因。 刚开始,大家做网站的时候不太讲究视觉和排版,写代码的人搞个差不多,可视化就得了。那时候的工程师都是适合那个时代的小全才,自己写代码自己做交互自己做视觉。后来发现网站太大了,做不过来,得有专门的人帮忙做做前端,所以有了美工。再后来,人机交互更加复杂,面对的用户更加慵懒和白痴,不得不让可用性更加简单易用,就有了专门做交互设计的人。再再后来。。。。。。。。。
    大公司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不自由,没成就,而是消磨斗志。环境会狠狠地捆住你,同时又留恋高薪福利,舍不得走。总是期待遇到一个好领导,好项目,好团队,就可以安安全全地领着高薪福利做一番事业——这其实是一剂麻药,一直麻痹到自己丧失斗志为止。一边对环境特别失望,一边对外边特别恐惧。
    微博上经常看到一些企业或产品的历史介绍,观众很容易把成功的因素归结到“机遇”或者“努力”上,但是除了机遇与努力之外,结合前几篇文章中的“connect the dots”思路顺便谈一些感想。 很多心怀理想的年轻人并不懂得做选择,常看到为了高考志愿或者毕业后的去向在十字路口彷徨的同学。在平时,当我们并不需要做选择时,我们忘记去创造自己的dot。由于整个社会的功利文化,从象牙塔出来的学生,追求短期或可见的利益成为主流,期望财富能不期而遇。选择之道是无形的,过于追求“有形”的目标,未必能轻易获取。
    把分析和编程分离开做。它们不是同类的事物,需要不同类型的劳力资源,需要在完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分开做。如果同时做它们,你一样都做不好。
    最近和一些志趣相同的同事组织了一个业余的演讲小组,每人每次进行10分钟左右的演说,其他参加者作为评委轮流对其演讲进行简单的点评,通过练习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材料的把握能力、逻辑思考(critical thinking)、言辞表达方面来提高自己。
    我们也经常碰到技术人员对某一领域的执着。如果这个领域具有可挖掘空间,这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工程领域,到达一个阶段之后,很难再得到一个量级的突破,这时候即使重新学习一种全新领域,未必不是“越狱”后的一个全新开始。即使是具有深度的领域,长时间自我封闭在一个领域,外延也会愈走愈窄。
    设计专业的学生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建筑设计师可以做工业和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师可以做平面设计,但是反之不成立。究其原因,建筑的课程体系更为成熟,而平面设计师的三维思考能力较差。无意贬低,但是可以看出,具备更强能力的人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回想起自己09年学习移动端交互设计时,无人指点,资料寥寥无几,只找到一本书《移动设备交互设计》有相关设计,怎么办呢?凭着直觉,如何没有相关理论,干脆自己探索吧,或许我可以把网页的交互的理论引用到移动端。于是工作的第一年,翻阅了所有能找到的网页设计书籍和UCDchina等网站的博文,之后开始把一些成熟的方法用到移动应用设计。 这对个人交互思维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帮助,相比较而言,网页设计的理论方法更为成熟,知识和能力是可以触类旁通的。
    “苦逼”这个词,很多设计师喜欢这么称呼自己,因为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改来改去的事情,有时候甚至只是产品的一个实现工具。为什么设计师会遇到这些窘境?其实不管什么职业被动了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苦逼,因此设计师在整个过程中主动是必不可少的。   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有所不同,管理是每个人公司赋予的职责,而领导力是潜意识所形成的并且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团队的能力。设计师不一定有管理职责,但拥有领导力是摆脱“苦逼”现状的最好办法,简单点说就是成为整个项目的owner。    用心,你对项目团队有多用心,项目团队就对你有多用心。    
    这一天,终于成为了阿里巴巴五年陈。从进入淘宝的第一天,一年香,三年醇,五年陈的说法就一直萦绕在耳边。还记得一年香的时候礼物是一个印着小蚂蚁的杯子,貌似当年的蚂蚁已经进化成了如今的淘公仔,蚂蚁标记已经从各种地方慢慢消失。其实当年经常唱响的一首小蚂蚁大淘宝的歌依然还在记忆深处吟唱,那时候的淘宝真的非常草根,而今这种感觉可能随着时间感觉已经冲淡了不少。那时候的淘宝DBA团队,兵少而精,数据库都跑在高富帅的IOE(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上,现在回首整个就是一青葱岁月,但第一年的收获真的非常大,也经历过至今想起来还浑身冒冷汗的故障。
[ 共596篇文章 ][ 第9页/共30页 ][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 ]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