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奋斗 --> 体制内创业

体制内创业

浏览:1620次  出处信息
前些日子收到一封邮件咨询怪蜀黍,大意是,如果在公司内部可借力的资源比较少,是否还有可能白手起家地去做电子邮箱项目?

    

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借景抒情,单起一篇日志谈谈“体制内创业”的事情。

    

“体制”的意思是,你所在环境有它成功的核心业务,以及配套的管理规范。“创业”的意思是,除了有限的核心人员,几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这两个词混搭在一起很奇妙,但却是2012年很多公司面临的现状。

    

先从体制说起。

    

整个2011年,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面对同一个难题:“找项目”。这时,2008年后越刮越猛的产品风渐渐消停。四年来上马了无数新产品,最后存活率不足百分之五,成功率不足千分之一,只留下疮痍满目的烂摊子,烂尾楼。但凡有点头脑的大公司头头都意识到两件事情:第一,好机会真的很少,容易实现的需求早就被满足了,轮不到自己抢滩。第二,假如管理基因不合,有些机会即便看到了也抓不住的,而基因几乎无法改造。

    

与此同时,作为公司、部门立身之本的主线产品,运营那么多年之后,大都进入了稳定期,暂时迷失了价值挖掘的方向。一部分还受到微博冲击,下滑严重。小打小闹做点UE优化没问题,可对数据全无影响,还不敢放手大改,担心失手挖了祖坟……

    

于是培养了多年,磨合了多年的体制内产品团队,现在居然变成了一个负担。裁掉吧,舍不得,都是骨干力量,人家也没什么过失。如果留用,他们做什么呢?继续维护突破口堵塞的老项目,还是找一些前景不错的新项目去开拓?情理上当然是后者最佳,可就是找不着怎么办,怎么办嘛?

    

更糟糕的是,做产品的人最喜欢打仗,最怕没仗打。如果提不出什么来劲的项目,就算你不裁,人家自己也会走。令公司进退两难。激进动作的话,风险成本大到难以承受,像对着马克辛机枪冲锋的僧格林沁骑兵营;而保守维护呢,有点点坐吃山空的味道,更加人心离散。

    

唉,这当然就是行业冬天的征兆。相对于正在枯竭的市场机遇,最近五六年锻炼出来的一大票合格产品人员,已经到了过分饱和的地步,以至于常无用武之地(大部分嚷嚷着缺人的大中型公司,更多是内部的资源整合问题)。

    

接着再说创业。有勇气创业的人很少,这批人还能相遇并彼此认同,搭配合理,组队投入某个共同看好的项目,基本上是一件极小概率的事情。但是在已站稳脚跟的公司留守呢,心里也不安定。如前所述,在老产品上面挖新矿藏,非常非常难,有时候简直跟搞永动机一样难!

    

聪明人自然会想着“借势”,从核心业务的用户群,从团队的特长,从公司的资源优势出发,再延伸出什么新项目来。这逻辑听上去美好其实无稽。现在整个行业都在找项目,整个行业都找不到好项目,结果你把自己锁死在一个扇形里边。好比是大饥荒的年代,你站出来说,我是四川人,只吃四川菜……

    

我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大势,是非常悲观的,前后左右都没什么出口,路有冻死骨,只好干等着市场回暖。以前写过一篇《修行》正是这个意思,不奢望建功立业,能做些不蠢的事情提升自己,已经比别人更幸福。修行的方法很多,最好的一种是“体制内创业”,即领着旱涝保收的工资,无饱暖之忧,然后尽量把自己放在创业状态上,积极主动地做一些与主业未必有关的,甚至是白手起家的事情。不强求从母体借势,只在乎项目是否合理,团队对它是否有爱。

    

当前,你这么做的前提是,公司愿意接受风险评估的结果。

    

体制内创业的好处很明显,对个人的锻炼非常大。只要项目不太蠢,后果不太惨,则用可消化的风险留住并提升了团队。当市场回暖时,公司能更快更猛地抓住契机。它的坏处则是“假创业”,成事概率只有真创业的20%。参与者的投入度不如创业团队,默契度不如创业团队,更没法围绕着项目来最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流程,必须接受现有体制的僵硬安排。想做点大响动出来是没谱的事儿——你恐怕得提前接受这个现实。但顺风顺水又是如何的贪心与意淫呢?

    

在这里,得介绍一下我曾经的兄弟部门,博客产品部去年的两款作品,iStyleLofter。虽然出自门户旗下,除了团队配置之外,它们几乎没沾到多少大公司的光。原因很简单,时尚与文艺调目标受众在网易过于分散,内部推广带来的杂质对产品气场是摧毁性的,不如咬咬牙单飞。尤其iStyle,种子用户那都是从新浪微博上一个个拉回来的,与创业没什么分别,收获却挺大:
1、团队真心喜欢这项目,也确实适合这项目,产品的品质很不错
2、从中得到了很好的磨练和提升,团队经验值LevelUP
3、产品口碑甚佳,折合为公司品牌价值的一部分,至少不会留下烂尾楼

    

从旁观者的角度,我并不认为这两个产品有火爆的可能,赚钱的可能,然而“火爆”“赚钱”本身就是镜花水月。这不是你行不行的问题,整个行业正处于低潮期,市场缝隙很小,集体流泪苦逼,谁都不能独善其身。就像全球股市低迷,你越想赚一票大的,亏得越狠。此事急不来,拔苗助长只可能悬梁自尽。

    

我的博客哥们有句名言,我很佩服,叫做“尊重产品发展的自然规律”。主业还有多少价值挖掘空间?能不能找到借势拓展的机遇?新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受益于核心业务?都有其自然规律。而照我看来,大气候这么冷,大部分做产品的人在体制内只有“固守”“创业”两个选择,都谈不上什么好收成,自选一条路修行便是。但你违背规律去做事,非要在停滞甚至倒退的主干线上杀出一条血路来,或是牵强附会地把新老项目并在一起,多半将摊子捣得更烂。

    

另外,既然是“创业”,就不适合高举高打,不要因为自己旱涝保收而去麻着胆子浪费公司的钱,这很缺德。尤其体制内配给的资源有限,更适合做一些小而精致的动作,把风险控制住。要相信互联网行业的冰河期不会是永恒的,春暖花开时,升满级的你又可以大展拳脚了。

    

后记:
有人看了这篇文章,问我行业什么时候转暖?我不知道。又问,怎样才能转暖?答,需要三个条件来推动。

    

1、硬件设备的进化,包括光纤宽带的普及,智能手机与平板设备的普及,无限流量3G网络的普及,公共场所免费WiFi的大量铺设等等。

    

2、软件生态的进化,包括html5标准的推行,移动支付环境的改善,应用分发渠道的加强,平台级产品的做大与开放等等。

    

3、更多的线下服务、线下数据与互联网对接,网络对真实生活的渗透率大大提升,不再过度集中于娱乐消遣、获取资讯、买便宜货上面。

    

这三个条件达到调节气候的阈值,我猜,至少要一两年吧。这段时间,体制内的同学大都自叹苦逼,空有一身武艺无从施展,体制内创业亦是苦中作乐的技巧。而我自己厌倦透了苦逼日子,既然修行告一段落,又没有经济压力,宁肯选择真创业,组队不成就去旅行呗。等到行业复苏时,I\'ll Be Back.

    ——————————


转载随意,但请带上我的微博地址……

建议继续学习:

  1. 关于创业    (阅读:20276)
  2. 别为大公司拼命(译文)    (阅读:9009)
  3. 个人开公司的流程,以后用得着    (阅读:6400)
  4. 如何让员工忠于公司?    (阅读:6342)
  5. 腾讯抄你肿么办    (阅读:6329)
  6. 创业三部曲之一――学技术    (阅读:5254)
  7. 小公司如何留住人才    (阅读:5186)
  8. 从Rails聊聊小公司的研发团队建设    (阅读:4360)
  9. 大公司与风险管理    (阅读:3942)
  10. 创业前应先做出一个好的非盈利产品    (阅读:3938)
QQ技术交流群:445447336,欢迎加入!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