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 keep-alive & connection pool
要理解TCP keep-alive/persistent connection, 得从TCP协议说起。
TCP flow:
_____ _____ | | | | | A | | B | |_____| |_____| ^ ^ |--->--->--->-------------- SYN -------------->--->--->---| |---<---<---<------------ SYN/ACK ------------<---<---<---| |--->--->--->-------------- ACK -------------->--->--->---| |--->--->--->-------------- ... -------------->--->--->---| |---<---<---<-------------- ... --------------<---<---M---|
建立TCP链接需要经过3步,SYN、SYN/ACK、ACK,关闭则需要4步
约定:
当用户通过浏览器打开一个页面的时候,最小情况下,只需要2个packet,一次是请求(http get request),一次是回应(response from server)。但是这里没有计入TCP链接的建立(3 packets)和关闭(4packets),当然每个packet都需要ACK,但是ACK信息一般直接包含在回应的packet里,为了量化方便,这里忽略掉。
以WEB APP为例:
有一个页面,当中包含5个很小的图片,因此为了将这些内容加载到浏览器,需要5次http请求。在没有开启keep-alive的情况下,总共需要(3+2+4)×5=45 packets;而开启keep-alive的情况下只需要3+(2)×5+4=17 packets。
当然实际情况下计算公式没这么简单,而且还涉及到各浏览器并发的连接数不同(比如IE6为2),header信息等其他因素,但是原理是一样的,因此在当今页面元素特别多的情况下,keep-alive能减少很大的开销。
在互联网实际工程应用的时候,需要解决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充分利用带宽、小图片合并减少请求次数、避免链接异常不能正常关闭等等情况需要做相应的处理,从而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和提升用户体验。
连接池:
上面提到TCP的keep-alive,而在应用上我们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为了减少额外的开销,在验证、初始化一系列参数状态之后,保持现有资源,供下次或者其他需要该资源的程序使用,从而提高效率。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在web server上部署agent,agent跟数据库保持连接,这样web app只需要通过本地的domain socket快速通过agent跟数据库交互,从而极大提生服务器效率和负载能力,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链接的保持:
TCP层面keep-alive有它自己保持链接状态的机制,即:linux下默认情况2小时之后开始请求确认,每75秒一次,连续9次没有得到响应即判定链接失效。MySQL保持连接默认情况下是8小时,如果8小时没有任何请求,则在服务器端关闭相应的连接,因此可以通过mysql ping的方式每过一段时间让timer从新计数。
参考:
http://goo.gl/y7k9
http://goo.gl/GTkL
建议继续学习:
- TCP 的那些事儿(上) (阅读:21551)
- 浅谈TCP优化 (阅读:9775)
- 查看 Apache并发请求数及其TCP连接状态 (阅读:8481)
- 计算机网络协议包头赏析-TCP (阅读:6448)
- TCP链接主动关闭不发fin包奇怪行为分析 (阅读:5534)
- 有关TCP Flag (阅读:5428)
- TCP 的那些事儿(下) (阅读:5429)
- TCP之close_wait (阅读:5107)
- TCP Fast Open by Google 浅析 (阅读:4695)
- TCP洪水攻击(SYN Flood)的诊断和处理 (阅读:4435)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作者:谭俊青 来源: MySQL实验室
- 标签: keep-alive TCP
- 发布时间:2010-07-09 13:17:00
- [53] IOS安全–浅谈关于IOS加固的几种方法
- [52] 如何拿下简短的域名
- [51] 图书馆的世界纪录
- [50] android 开发入门
- [50] Oracle MTS模式下 进程地址与会话信
- [49] Go Reflect 性能
- [46] 【社会化设计】自我(self)部分――欢迎区
- [46] 读书笔记-壹百度:百度十年千倍的29条法则
- [36] 程序员技术练级攻略
- [29] 视觉调整-设计师 vs.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