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序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市值前三的公司,它的发展故事一直让我非常好奇,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它成长为在中国如此举足轻重的企业?在它成长的过程中,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故事?
带着好奇,我最近读完了《阿里铁军》。这本书以较大篇幅介绍了阿里最初存活下来的业务:中国供应商,以及随着该业务培养起来的地推团队。
接下来,我先会概括介绍一下书中的阿里巴巴的发展史,接着会谈谈我的一些读书感想。
马化腾:我们只做软件和服务。其实每一个大的时代变革,包括我们面临着移动互联网的挑战,最关键还是硬件终端的变化,比如芯片、硬件设备、能源、电池技术、未来通过可穿戴式摄像机的变革,包括投射光到眼睛,到瞳孔里,可以叫做增强现实,能让我们在看这个世界的时候的同时,了解到很多互联网上的资讯。
全世界的爱猫人士,恐怕都热切盼望能使用直接以“猫”的英文命名的域名,毫无疑问就是.cat。
然而,现在真正使用这个域名的却大多是与猫无关的网站,涵盖各行各业,并使用一种我们大多数人(包括我)看不懂的语言。
作为一个猫奴,你会发现自己不能随心所欲注册你的名字.cat ,而这是有原因的。我是在 2012 年亲身前往巴塞罗那,才知道了.cat域名背后的故事。
在大陆,任何一款手机面世前,都会在工信部登记入网,所以想提前一睹热门机型的配置的信息,都可以去工信部网站查询,本文以iPhone X为例,讲解三步查询过程。
智能手机带给人诸多方便,但是也有副作用,就是让人的注意力下降。微软公司在加拿大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不论年龄、性别,人类的持续注意力从2000年时的平均12秒降至现在的8秒,而金鱼的专注力为9秒。
互联网和随之而来的移动互联网,让杀毒这件事情的云端化成为了主流,杀毒也从一个产品逐步地转变为一种服务,执着于软件的卡巴斯基遭遇滑铁卢或许并不让人感到奇怪。
但在那个时点,可能只有极少数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
上个月,我在港大HKU SPACE中国商学院讲了一堂公开课,给我的命题是《营销的未来》,这个话题我说实话没什么好讲,因为我已经脱离Marketing一线太久了,很多年轻人比我做的好很多。为了那几个小时的课程,我专门请教了很多人,问他们关于这些年变化的看法,我还请教了我共事多年的同事杨桃(淘宝一千零一夜的主创),他们带给我的很多案例和思考,让我也能满满的讲完那门课,而且很多人站着听了几个小时没有走。
做免费游戏+内购,大陆公司真的可以用如下词语形容:如火纯青、登峰造极、一时无两、无出其右。
共享经济最大特点则是个人利用闲置资源来提供服务。
我们周围到处都有Linux的身影,在家中、公司里、大学、实验室,太空空间站。但是过去它不像现在一样是计算机发展的中坚力量,它只是开始于一个芬兰大学生的个人爱好。现在的Linux已经从一个个人爱好发展成了一场计算机革命。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向你展示最完整的Linux 24年来发展的历史年表。
• 野兽派游戏
发现传统行业和IT有个很大区别:IT是一个点,而传统行业是一个链条。做IT的时候,只需要关注自己的产品即可,比如我做第一个创业项目的时候,甚至可以一整年坐在办公室里不需要出门见任何人。而做传统行业就麻烦了,容易受到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光你自己努力是不够的。如果农民种的菜超级难吃,你作为一个卖菜的即使服务再好也会被骂。
组织被解构,个人的价值被凸显出来,一个新的组织重组这些关系,这个进程在电子商务时代推进的非常快速与直接,无可阻挡。但,这只是个起点,电子商务之后的O2O将会把这个进程更广阔的推进到所有的领域的所有组织中去。
著作权其实是一个很搞的东西。比如说,这个信息网络传播权,其实质是覆盖到前述的复制权和发行权的,但却要单列出来,这和我国著作权法一路沿袭过来有关。其它权利又是个活门,几乎就是个“不管权”,看着就像什么都能装的样子,一点也不符合法的“精准”,倒像个什么什么衙门的红头文件。其它权利是用于未来的发展的,不过在现实操作中,也有权利出现过,比如“收回权”:著作权人声明本作品收回,以后不许公开传播。
2011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到自己发现的两大趋势:第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地采用“同步”(电话)的方式,而更多采用“异步”(邮件、短信等,当时还没有微信);第二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实名上网”,不一定用自己的真名,但是希望在网络上建立通行的“身份”。当时我也好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后来我才逐渐认识到,这些变化都只是表象,实质是两个字:互联。
回到今天的第三方支付崛起上来。不得不说,银行过去的业务实在太舒服了(国内外其实都是),他们没有像他们的先辈那样有什么地域限制,在互联网上,他们也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客户一定会用自己的交易手段来完成网络购物。等到第三方支付工具发展到连货币基金都开始做的时候,余额宝的强大,已经使得银行不可能将其剿灭,只能在那里辞不达意战战兢兢地大谈互联网思维了。
抱着了解的心态,我第一次来到了张江,参加了一次创新院的计委会例会(计划委员会?)。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会议定期召开,对内部和外部的项目进行点评,参会者包括固定成员和报名参加的创新院员工,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如果说非要有什么等级的话,大概就是把最后的点评机会留给创新院的院长大年(陈大年),他的点评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多是以温和的方式托出自己的思考,大多数时候都让大家信服。相比小公司的会议,设施更好,准备更充分,也更严格;相比大公司的会议,少了仪式感和官僚气,多了活力。结果,2010年3月我加入了创新院。
近3天十大热文
- [54] Go Reflect 性能
- [53] android 开发入门
- [52] IOS安全–浅谈关于IOS加固的几种方法
- [51] Oracle MTS模式下 进程地址与会话信
- [51] 如何拿下简短的域名
- [50] 图书馆的世界纪录
- [49] 【社会化设计】自我(self)部分――欢迎区
- [47] 读书笔记-壹百度:百度十年千倍的29条法则
- [37] 程序员技术练级攻略
- [28] 视觉调整-设计师 vs. 逻辑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