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D到底美还是不美?
下面的文章转自Todd Wei 的《TDD到底美还是不美?》,对于这篇文章,我个人能过透过作者的观点感受到他的项目中使用TDD的难点,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纠结。不管怎么样,我能够感到作者Todd Wei在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总是好的,因为那是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另,大家可以移步过去看看相关的评论,挺有意思的)
――――――――――――――――――――――――――――――――――――
最近CoolShell上的一篇《TDD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美》引起了敏捷社区的高度关注和激励辩论。今天,InfoQ甚至专门举行了一个“虚拟座谈会”《TDD有多美?》,几位国内敏捷社区的名人专门就此问题展开了深入地讨论。不论结果如何,这个纯技术的探讨精神还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事件实际上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开发人员质疑TDD,一群敏捷社区名人对TDD进行解释和辩护”。现在,就让我坚定地站在CoolShell一边,为对TDD的质疑和批判添砖加瓦吧!
TDD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第一是Specification by Example,即把测试用例作为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传统的需求表达方式包括文档,Use Case等,而TDD强调通过测试用例来表达需求。另外,TDD的测试用例是黑盒的基于外部接口的,所以,它实际上又是对外部接口的设计。如何看待测试用例是TDD与传统测试的一个重要区别。“不把测试用例单纯地视为测试,而从需求和设计的角度来看测试用例”的理念本身是好的。另外,TDD的第二个理念是Test First,强调测试对于实现的驱动作用,先写测试用例,再实现和重构。在Specification by Example的理念下,Test First的实质是“先理解清楚需求,并做好外部接口设计,把它转化为测试用例,然后再来实现和重构”。
我认为,Specification by Example是不错的,因为测试用例作具有精确性,容易自动化的优点,这是传统的文档和Use Case在表达需求时所欠缺的地方。但Test First理念本身则有很大的问题,尤其“在没有测试用例失败之前,不要写任何一行代码”的极端方式则更是极端的错误。
如果测试用例是需求和设计,那么为什么不能先写出测试用例(即理解清楚需求做好外部接口设计)再来实现呢?这不是我们最熟悉的先需求再设计再编码吗?答案是:不能执行的测试用例(Test First)和能执行的测试用例有着天壤之别。不能执行的测试用例和写在纸上的文档相比对实现的指导意义不见得能好到哪里去!除非是一些很简单的情况下,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你很难在没有执行测试用例的情况下写出真正符合最终需求的测试用例来。比如:你做一个页面,页面的效果需求和设计通常会在真正可以运行之后不断调整。如果片面强调测试对实现的驱动作用,那么实际上隐含了“需求可以在实现之前固定下来”的假设,这是非常不敏捷的和不现实的!我认为要做到真正的敏捷必须承认“需求无法在用户真正能运行看到效果之前明确下来“。由此可见,Test First和瀑布式思想没有区别,都强调需求先于实现,而忽略了软件需求的产生是一个在实际运行中不断调整探索完善的过程。TDD无非是把需求分析的结果用测试用例表达,替代传统用文档表达需求,但从宏观上看,TDD和瀑布比是换汤不换药。除了简单情况,不存在脱离实现的需求,你能够在明确了需求之后就实现出一套linux系统吗?既然你根本无法实现一套linux系统,那么这样所谓的需求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所以,能提出什么样的需求不能脱离你的实现能力。需求和实现之间不是简单的谁驱动谁,而是一种相互反馈的关系,这与需求用什么方式表达没有关系。到目前为主,我推崇的方式是快速实现,在实际运行中体验效果,不断优化探索和明确需求,当需求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程度才编写测试用例将需求固化下来。
上面的论述主要针对贴近用户的外部需求(如ATDD),下面我会进一步解释即使是在内部的单元测试级别TDD仍然有问题。我们还是首先从需求入手,思考一下单元的需求是哪里来的呢?答案是:需求来自于设计, 也就是说高层模块的内部设计产生了低层模块的需求。而这种内部设计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带有很多假设的成分,在没有进行集成测试的情况下,很难讲这种内部设计是否合理。实际项目开发通常会在集成运行之后不断调整内部的设计,即影响单元的需求。那么,如果是按测试驱动,首先按不成熟的内部设计把一个个单元需求编写成单元测试再来实现,实际上大大推迟了能进行集成测试的时间, 对于真正快速弄清需求稳定设计反而是不利的。假设最终还是所有单元都完成,然后开始运行集成或验收测试,这时候有两种可能:1.用户看到实际效果,决定调整需求;2.发现未集成前的很多假设不成立。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发生,以前所写的单元测试都面临着被废弃或必须修改的命运。实际上,多数与业务相关的单元测试用例比起集成或验收测试用例更加不稳定,因为它会受到所有其上层模块的需求和设计变动的影响。由于我们在不稳定的单元测试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按我的经验编写单元测试比编写实现更耗时),这就导致了迟迟无法进行集成看到实际效果,也没有办法敏捷地应对需求的调整。也就是说具有讽刺意味的,Test First理念居然是和敏捷理念矛盾的!
所以,我认为TDD的理念Specification by Example没错,但Test First即“在实现之前把需求和外部接口设计转化成测试用例”的理念错了。真正符合实际开发情况的理念是“需求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根据效果不断探索调整得来的,不可能脱离实际运行写出真正符合最终需求的测试用例来”。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尽快看到实际运行的效果,而测试作为固化的需求和设计是在看到效果之后。过度的TDD只会导致迟迟看不到实际运行效果,看到效果需要调整需求又会废掉或改掉一大堆的测试用例。实际上,越是外部的需求其变更带来的影响和代价越大,越是需要尽早明确。从宏观上看,TDD所谓的快速反馈实际上是加快内部反馈,延迟了外部反馈,这无异于本末倒置。而大量需要修改或作废的测试用例其实是一种很大的浪费,这和消除浪费的精益思想也是矛盾的!
上面这幅cost/length_of_feedback_cycle图是我们常见的用于说明敏捷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更短的反馈周期,更小代价的应对变化。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验收测试中发现的需求错误导致的代价是最高的。如果验收测试往后推迟一点,发现错误的代价将按非线性地增长。上面我们已经论述了,任何方法都不可能消除验收测试后对需求的调整,因为这是需求产生的正常过程。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尽可能地缩短验收测试的反馈周期,但是很不幸TDD大量的内部测试只会导致推迟验收测试的时间,从而大大增加代价。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TDD。TDD在某些需求特别固定的场合是适用的,尤其是与具体业务关系不大的需求,比如:写一个通用的数据结构,实现一个通用算法。TDD的先关注需求和思考外部接口设计的理念也对促进开发人员的抽象思维有很大益处。另外,TDD通常也具有较高的代码覆盖率。本文的主要观点在于:实际项目中,不要期望可以在实现之前完全明确需求,需求是在实际运行看到效果之后才逐步明确的;我们的开发过程必须能够敏捷地适应需求的变化,而TDD的Test First理念恰好与之矛盾。所以,对于TDD不了解的朋友,我建议应该学习和实践TDD,从而获得其益处;同时我也提醒TDD存在理论上的缺陷,这是在实践中需要特别留意的。
(全文完)
建议继续学习: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作者:陈皓 来源: 酷壳 - CoolShell.cn
- 标签: TDD
- 发布时间:2011-03-02 23:00:29
- [69] Twitter/微博客的学习摘要
- [65] 如何拿下简短的域名
- [64] IOS安全–浅谈关于IOS加固的几种方法
- [63] android 开发入门
- [62] Go Reflect 性能
- [62] find命令的一点注意事项
- [60] 流程管理与用户研究
- [58] 图书馆的世界纪录
- [58] 读书笔记-壹百度:百度十年千倍的29条法则
- [58] Oracle MTS模式下 进程地址与会话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