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从IE 9的广告说起

从IE 9的广告说起

浏览:2161次  出处信息

    前几天在邮箱里面收到一封关于微软最近发布的新浏览器 IE9 的广告邮件,内容大致如下:

     你知道吗?

     普通浏览器只用了电脑10%的运算能力!

    全新的InternetExplorer 9 Bing 和 MSN 优化版,

     90%电脑剩余运算能力被释放,充分利用多核CPU及显卡性能,让浏览速度更快!

    更全面融合MSN资讯,Bing搜索便捷实用功能,

     让生活更从容!

    看完这段文字,我觉得极度无语,不禁笑出了声。慢慢开始回忆我接触 Windows 系统以来,使用 IE 的经历。

    IE 是从 Windows 95 升级版开始,同 Windows 系统捆绑发售登上历史舞台的。

    虽然我最早接触的 Windows 系统是 Windows 3.1 (比 Windows 95 还早的版本) ,但是我对 Windows 95 升级版和 Windows 98 所捆绑的 IE 4 已经没有什么印象的。因为那会,在我老家,有着一排排电脑的营业场所,不叫“网吧”,而叫“电脑房”。大伙进去了过后,第一个打开的通常都是“红警 95 & 98”、“仙剑”、“星际”、“帝国”等等游戏,压根不会去考虑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打开 IE ,而且那会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不知道 IE 原来是用来网页(我都想不起来,那会我是否知道“网页”是个什么玩意!)

    直到 Windows 98 SE 慢慢主宰了我周围的电脑,我才知道慢慢开始使用 IE 5 。一直觉得 IE 4 和 IE 5 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唯一能想到的细微区别是:加载页面的时候,IE 5 的状态栏会展示一个动态的 e 符号;而 IE 4 展示的是一个动态的 Windows 徽标符号(突然觉得我好无聊,那时候怎么观察这个)!

    说到 Windows 98 SE ,就会想到 Bill Gates 在发布 Windows 98 SE 时候曾经闹出过的笑话。不可否认, Windows 98 具有高兼容性等等优势,但是 Windows 98 的确也是最受欢迎的几个 Windows 版本中死机和蓝屏率最高的。

    它的高死机率大部分情况下都归功于 IE 。在使用 Windows 98 的时候,IE 遇到网络堵塞、或者复杂页面(比如:复杂 JS 、过多图片等等)的时候,就会卡死。而且 IE 一旦卡死,基本上整个 Windows 98 系统也会变得很慢或死机,严重的时候可能直接蓝屏。即使你侥幸把 IE 的进程 kill 掉了,系统速度恢复正常了,也会发现系统无法继续访问网络,不得不重启。其实想想这会很不如直接给个蓝屏,也免得用户折腾了好久最后还是要重启。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到 XP 都还是经常出现的,这都是拜它捆绑的 IE 6 ,它不光折磨用户还折磨前端开发人员

    一个浏览器可以造成系统的迟缓、死机甚至是蓝屏,我可以想象到的最有可能的原因:

  • 占用 CPU 太高。

         一旦遇到复杂情况,就会长时间占用高 CPU ,导致其它进程无法分配到 CPU 时间。

  • 占用 内存 过高

         一旦遇到复杂情况,就会占据过多的内存,进而使用虚存,使得磁盘的速度无法满足对于页面文件过高的 IO 要求。

  •     当然这两个可能性同时存在,那就更悲剧了。以往看到的浏览器评测或者是浏览器的广告,多数都是以低内存占用和低 CPU 占用为优势特性的;而 IE 9 真是别出心裁,提出“普通浏览器只用了电脑10%的运算能力!全新的InternetExplorer 9 Bing 和 MSN 优化版,90%电脑剩余运算能力被释放,充分利用多核CPU及显卡性能,让浏览速度更快!”的口号。

        我们来想象一下,现在有一台机器运作着, 目前只剩 80% 的 CPU 属于 System Idle Process 即空闲状态。然后你打开一个 IE 9 ,嗖地 Internet Explorer 进程占用了 80% CPU。各位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如果打开是 Matlab ,并且这个 Matlab 再做运算,那也就忍了,毕竟运点运算是很占用 CPU 的;一个浏览器占用这么大的 CPU ,这也太扯淡了吧!

        假如在这节骨眼上, IE 9 突然之间嗝屁了,死循环了。也许有人会说:“没这么点背吧。”那可难说,用 IE 有时还就是这么点背!由于 IE 9 占用了剩余的所有 CPU ,连开个任务管理器不能,那只能眼巴巴看着机器卡着被迫强行关机吧。

        我们在考虑另外一种情况,有的程序员为了让自己的程序有比较好的稳定性,都会给程序做一个性能适应。它会根据用户机器的实时性能状况,来通过提高和降低运算速度以保证用户体验。

        现在有个用户在一个剩余 80% CPU 的环境下启动了类似程序。程序启动后,看看系统状况,一乐:“哇哈哈。闲置了 80% 。”,立马占用了 70% 。随后这用户启动了 IE 9 ,嗖地 10% 被 IE 9 吞噬了。之前那个程序,心想:“好吧,系统资源这么紧张,我让出 10% 吧。”然后 IE 9 毫不客气地再占 10% 。就这么这放一点,那占一点,我咋觉得 IE 9 更像蠕虫病毒了!

        在目前发行的浏览器中,我一直觉得 IE 和 Safari 是两大悲催浏览器。例如: Chrome 和 Firefox 等等浏览器,他们的覆盖率可以直接说明他们在浏览器市场的受欢迎程度;而 IE 和 Safari 覆盖率的变化,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 Windows 和 MacOS 以及苹果设备的用户覆盖率。捆绑发售的方式大大地泯灭了他们的真正意义(希望这几句不会引起 Windows 迷和果粉的围攻 )

        迄今为止,很少会有人说 IE 6 的高覆盖率是源于它的优秀,多数都是归结于 Windows XP 的成功。同样 Safari 的提升同样是由于苹果设备中 MacOS 的捆绑。我相信很少有人会用 Windows 版本的 Safari ,至少我体验过 Windows 版本的,真是很不好用。

        +++++++++++++++++++++华丽的分割线+++++++++++++++++++

         以上是我由 IE 9 广告词引出的一些想法,有扯淡有搞笑也有思考。各位同意的话就交流交流,如果觉得是扯淡的话就一笑了之吧,我不想引起什么口水战。

        当然很多广告都是忽悠人的,不知道微软是不是也在忽悠人。我反倒希望这个广告是忽悠人的。当然 IE 9 也有不少让人期待的,比方说对标准的完美兼容、简洁的界面等等。

        这几天 Google Reader 真是太抽风,好像 Feedsky 没法统计我的完整订阅量了,这直接导致我右侧订阅量变成了几十,太悲惨了!不知道其他博友有没有遇到这个情况 不知道啥时候可以恢复,唉!

        最后扯一下我的浏览器使用变化:

         Windows: IE

         Windows: Tencent Traveller (QQ浏览器前身, IE 内核)

         Windows: Green Browser (IE 内核)

         Windows: Opera 时间很短,纯属尝鲜

         接下来开始接触 Linux

         Windows & Ubuntu: Firefox

         Windows: Safari 纯属尝鲜; Ubuntu: Firefox

         由于 Firefox 插件一多慢的可以,改用 Chrome, 但是 Linux 版本的迟迟未出,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Windows: Chrome; Ubuntu: Firefox

         Windows: Chrome; Ubuntu: Chromium

         加入了搜狗公司后,支持一下公司的产品,不过确实也很不错 不知道这句话会不会被人喷“卖瓜”,其实压根称不上“自夸”啦,偶根本不是浏览器部门的!

         Windows: Chrome & 搜狗浏览器; Ubuntu: Chromium

         最近突然发现 Chromium 发布了 Windows 版本,我毅然用上了,哇哈哈!

         Windows: Chromium & 搜狗浏览器; Ubuntu: Chromium

    建议继续学习:

    1. 程序员眼里IE浏览器是什么样的    (阅读:6855)
    2. IE BUG相关文章集合    (阅读:3680)
    3. 用 javascript 判断 IE 版本号    (阅读:3314)
    4. CSS实现HTML元素透明的那些事    (阅读:2843)
    5. 一个IE6下重复加载的BUG    (阅读:2862)
    6. IE8开发人员工具如何嵌入浏览器    (阅读:2650)
    7. IE下json格式的一小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阅读:2514)
    8. IE 6与W3C盒子模型    (阅读:2151)
    9. IE双倍浮动边界Bug    (阅读:2141)
    10. IE之短    (阅读:2098)
    QQ技术交流群:445447336,欢迎加入!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