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小组的第一次活动
言辞对于提高一个人的修行具有不可言喻的好处,它不是表面的嘴皮子功夫,在胡适所述“三个方法让你的所思所想为你所用”提到
一曰谈话。友朋问答辩论,可使吾向所模糊了解者今皆成明澈之言论。盖谈话非明白透彻不为功也。
二曰演说。演说者,广义的谈话也。得一题,先集资料,次条理之,次融会贯通之,次以明白易晓之言抒达之:经此一番陶冶,此题真成吾所有矣。
三曰着作。作文与演说同功,但此更耐久耳。
其中有二点都是跟言辞相关的,通过谈话来“非明白透彻不为功也”,通过演说来“真成吾所有矣”。
基于以上考虑,最近和一些志趣相同的同事组织了一个业余的演讲小组,每人每次进行10分钟左右的演说,其他参加者作为评委轮流对其演讲进行简单的点评,通过练习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材料的把握能力、逻辑思考(critical thinking)、言辞表达方面来提高自己。
昨天进行了第一期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参加者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尽管参与者很多有在公司内外多次演讲的经历,但以往的反馈基本是来自对演讲内容的提问,没有得对演讲本身的反馈,昨天活动的大范围反馈与点评,参与者普遍反映收获还挺大。通过活动总结出来常见的问题有
纯理论观点通常效果不佳
纯理论观点的讲述会让人联想到课堂上的“老先生”,这些“总是正确的观点”让听众感觉空洞无物、缺乏共鸣、甚至昏昏欲睡。
演讲需要来自实践的案例
理论的观点需要有论据,最好是来自实践的案例,或者众所周知的典故,通过故事来辅证你的观点,好的故事比如“盲人摸象”,可以引导听众去思考平时的言行。但是讲故事的能力还是比较缺乏。
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影响演讲的效果
很多人在网上或者微博上看到一个观点,心中比较认同就拿出作为演讲素材,但是这种情况由于对材料缺少熟悉,脱稿之后通常很难流畅的说出,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甚至让听众不知所云。这种情况就是“所思所想还未为我所用”。
注意内容的逻辑性
比如根据演讲者的推论得不出演讲所述结果,演讲者自己提出了问题,但是后面展开的内容和前面的提问听不出直接关系;PPT的材料及图片和演讲的重点并无关联,可能只是演讲者喜欢那张图片。
建议继续学习:
- 几篇值得珍藏的演讲 (阅读:2161)
- 程序之外的事情 (Part 1 - Speech) (阅读:1885)
- 培训或者演讲的技术分析 (阅读:1779)
- 俞敏洪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最“惨”的时候! (阅读:1757)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作者:Tim 来源: Tim[后端技术]
- 标签: 演讲
- 发布时间:2012-10-26 13:05:49
- [57] WEB系统需要关注的一些点
- [50] Oracle MTS模式下 进程地址与会话信
- [50] Go Reflect 性能
- [49] find命令的一点注意事项
- [47] 如何拿下简短的域名
- [47] Twitter/微博客的学习摘要
- [46] 【社会化设计】自我(self)部分――欢迎区
- [46] 流程管理与用户研究
- [45] android 开发入门
- [45] 关于恐惧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