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奋斗 --> 演讲小组的第一次活动

演讲小组的第一次活动

浏览:2337次  出处信息

   言辞对于提高一个人的修行具有不可言喻的好处,它不是表面的嘴皮子功夫,在胡适所述“三个方法让你的所思所想为你所用”提到

  • 一曰谈话。友朋问答辩论,可使吾向所模糊了解者今皆成明澈之言论。盖谈话非明白透彻不为功也。

  • 二曰演说。演说者,广义的谈话也。得一题,先集资料,次条理之,次融会贯通之,次以明白易晓之言抒达之:经此一番陶冶,此题真成吾所有矣。

  • 三曰着作。作文与演说同功,但此更耐久耳。

  •    其中有二点都是跟言辞相关的,通过谈话来“非明白透彻不为功也”,通过演说来“真成吾所有矣”。

       

       基于以上考虑,最近和一些志趣相同的同事组织了一个业余的演讲小组,每人每次进行10分钟左右的演说,其他参加者作为评委轮流对其演讲进行简单的点评,通过练习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材料的把握能力、逻辑思考(critical thinking)、言辞表达方面来提高自己。

       昨天进行了第一期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参加者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尽管参与者很多有在公司内外多次演讲的经历,但以往的反馈基本是来自对演讲内容的提问,没有得对演讲本身的反馈,昨天活动的大范围反馈与点评,参与者普遍反映收获还挺大。通过活动总结出来常见的问题有

    纯理论观点通常效果不佳

       纯理论观点的讲述会让人联想到课堂上的“老先生”,这些“总是正确的观点”让听众感觉空洞无物、缺乏共鸣、甚至昏昏欲睡。

    演讲需要来自实践的案例

       理论的观点需要有论据,最好是来自实践的案例,或者众所周知的典故,通过故事来辅证你的观点,好的故事比如“盲人摸象”,可以引导听众去思考平时的言行。但是讲故事的能力还是比较缺乏。

    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影响演讲的效果

       很多人在网上或者微博上看到一个观点,心中比较认同就拿出作为演讲素材,但是这种情况由于对材料缺少熟悉,脱稿之后通常很难流畅的说出,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甚至让听众不知所云。这种情况就是“所思所想还未为我所用”。

    注意内容的逻辑性

       比如根据演讲者的推论得不出演讲所述结果,演讲者自己提出了问题,但是后面展开的内容和前面的提问听不出直接关系;PPT的材料及图片和演讲的重点并无关联,可能只是演讲者喜欢那张图片。

建议继续学习:

  1. 几篇值得珍藏的演讲    (阅读:2138)
  2. 程序之外的事情 (Part 1 - Speech)    (阅读:1861)
  3. 培训或者演讲的技术分析    (阅读:1758)
  4. 俞敏洪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最“惨”的时候!    (阅读:1734)
QQ技术交流群:445447336,欢迎加入!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前一篇:跨领域人才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