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真实的理解用户
引言
我们的设计有没有缺陷?
使用者是否会自动按照设计师的意图去使用?
人们真的会产生良好愉悦的感受?
介绍一种研究方法:人种志
人种志又称民族志(中文的对应翻译)、叙述民族学,民族学的一个分支,从人类学发展而来,是一种对群体的定性分析。
人种志英文:ethnography ; anthropography ;
Ethno:意指“一个民族”, “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
Graphy:是绘图,画像的意思
所以,Ethnography的意涵便是“人类画像”,并且是一种同一族群当中人们“方向或生活”的画像(Wolcott,1997)。Ethnography 原为社会人类学者以参与观察的方法,对特定文化及社会搜集制作资料、纪录、评价,并以社会或人类学的理论,来解释此类观察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人种志”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人种志”是指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态地、情境化描绘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人种志起源
作为一门科学,人种志的起源一般是以19世纪中叶西方民族学的形成为标志的。
人种志虽然是个舶来词,但其实早在二十四史里就有类似的文献”蛮夷传”,但一般说法是起源于地理大发现时代欧美学者对现代西方技术文明之外的社会的研究,这种社会被称为“野蛮的”、“原始的”、“部落的”、“传说的”、“有文字前的”社会。
随着研究范围的日益扩大,民族学变为一门包罗万象的超级学科的趋势。目前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展到现代社会内部,试图概括人类行为的普遍性问题,并对社会和文化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描述。
人种志研究领域和方法
人种志是一种具有人类学学科背景,并在国外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得到广泛应用,且非常成熟的一种研究方法。
人种志研究的典型包括Beynon(1985)对南威尔士中学班级的研究;Barbera―Stein(1979)对照料学龄前儿童的日托中心的研究;Saunders与Turner(1987)对赌场(betting offices)的观察等。
比如:Saunders12个月追踪和观察2个赌徒团队的行为,通过参加赌徒会议,私人面谈,一些非正式的聚会等多种途径观察和了解赌徒。
电影《小人国》历经3年(06-08年)幼儿园实地拍摄,实际拍摄1800多小时,剪辑出82分钟的记录片。这部片子真实记录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秘密?大人是否真地了解他们的世界?
人种志包括最初的搜集资料和而后的资料整理,通常是这样一个研究过程:
1、首先,人类学者周密地观察、记录、参与异文化的日常生活,他们从事的这些活动被称为“田野工作”(fieldwork),他们的方法也被称为“田野工作方法”。
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访谈和其他常见的问卷法等。
2、完成田野工作之后,人类学者以详尽的笔调描述、说明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文化,他们的描述成为学者和其他读者据以了解人类学者的田野工作过程、异文化的情况以及人种志工作者的个人反省和理论观点的途径。
常用方法:个案描述、比较法、归类法等。
补充说明:人种志中的观察法主要包括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在对目标者的观察中,研究者可以完全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完全不告知目标者他正被观察,从而得到十分真实的现场资料。
(参与性观察)调查者参加到对象群体中并成为其中的一员,以真实的群体成员的身份,直接与被观察者发生关系,在参与过程中捕捉最真实现象和目标者最内在的想法。
这两种观察可以避免“观察者效应”(人们一般会在得知被观察时表现得不同于平时所为)。
画成流程图看,人种志的研究过程可以归纳为:初步观察―宽泛的观点―选择性观察<―->修正/改变观点―提炼成结论
分享人种志的研究案例:
案例一、其中从1980-90年间Saunders对赌场和赌徒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比如Saunders12个月追踪和观察2个赌徒团队的行为,通过参加赌徒会议,私人面谈,一些非正式的聚会等多种途径观察。他总结并得出了一些宽泛的结论:赌徒在戒赌恢复成正常人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赌徒接受转变并恢复,或者拒绝转变。后来他的一些论文和观点也被用于一些研究赌徒戒赌心理治疗中。
案例二、小人国,反映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部片子有着与众不同的拍摄历程:
1、首先导演张同道和同事们一共跟拍了3年,拍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不是写好剧本再拍摄,是在生活中不断发现有趣的事情和人物,并不断调整,总共拍了13个人物,最后选了3个最有特点的人放进影片中,另外还做成了一个18集的完整版《成长的秘密》。
2、拍摄时导演和摄影师一开始就约定,取消任何导演的痕迹,不摆布孩子,不加任何的主观判断,所有的都是自然跟踪。
3、摄影时机机位放的很低,摄影师是弯着腰拍,或者是蹲着拍,体现用儿童的视角去看和体会。
4、纪录片是一次性成功,没拍好就永远没有了,孩子不可能像演员那样再重拍一遍,否则说话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拍摄内容:
影片中的核心人物是:一名四岁女孩不论春夏秋冬、每天坚持为友情等待;一个五岁男孩性格粗犷、勇猛果敢,俨然是个孩子王;一位两岁男孩天天把鞋子或者足球扔进垃圾桶。
其中那个2岁男孩是摄影师发现的:那天孩子抱着一个球塞到垃圾筒里去了,那个垃圾筒很高,他还没有垃圾筒高,把东西放进去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他得点脚尖,历尽千辛万难把东西放进去。先放球,后来再是鞋子,最后是很多东西都放进去了。终于大家明白为什么鞋子不见了。从那天开始,老师们就增加了一项工作,倒垃圾之前,一定要把东西捡回来,而且一捡就捡一个多月。从常规看的话,天天扔东西肯定是个破坏行为,要对小孩进行教育。但是儿童教育专家会想为什么扔呢?因为他处在一个探索空间的过程,小孩有探索未知世界的需求。小孩把东西往里一扔之后就看不着了,跑哪去了呢?一个东西没了,像变魔术一样,到底能放多少东西呢?他天天放,也没放满。因为收垃圾是等孩子们走以后才收。后来他也干过很多馐事,穿大人的鞋子等等。
小人国的启示
《小人国》完全将孩子真实想法自然状态的体现出来,从孩子的话和行为动作中体会认识他们的身心、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愿望,只有理解他们才能够帮助他们。片中有个幼儿园接送车的特写镜头,写着: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小人国》是对社会一个震撼,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孩子?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家长是什么样子?这部片子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国家电影局最近审的几十部电影中,唯一的一部,一个镜头不改,一个字母不改全票通过,而且给了两个满分,审片的专家感慨很久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好片子了。
人种志和实验研究法有啥区别
实验(expriment) 是一种按科学程序进行控制的状态或过程,其间,经过选择的变量被孤立,然后进行经验观察式的详细研究,以便验证某种假设。
实验操纵每个变量(或变量合成)而排除其他变量(与其他变量合成)。会把人员分组,控制组、实验组,对人员进行不同的“正常”“异常”状态并详细考察和比对。
实验是一种高度人为化的状态,它有利于获得自信的推断而排除自然情景的冲突。在自然环境下变量总是不能得到控制,而在真实的“外部”世界内也不能观察这种控制的效果。
实验会存在设计与实施中的偏误,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实验数据的解释,实验室环境等问题。而且人们常质疑:在实验室里用观察实验法而产生的数据是否具有可靠性与普遍性。
第一,实验室的实验能够代表“真正的生活”环境到什么程度。
第二,实验样本能够代表全部人口到什么程度。
人种志的优点
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种志研究方法历来就存在很多争论,我们也要辩证的去看待它:主要是人种志方法的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问题;事实与理论、局部与总体问题。
在自然科学中,由量子理论引出了海森伯测不准原理,该原理大意是:我们无法预测一套系统的精确状态,因为测量过程本身就会改变它。只要你去调查、去研究,其结果不可能不带有调查研究者的主观印记,只能说尽量去保证和维持观察场景的自然性。
而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天生的不仅保留大量丰富具体的细节,也同时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总体来说在某些方面,人种志具有其他研究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
第一、 人种志的田野研究作为非实验性研究方法之一,顾及了场景的自然性。
“研究者走向自然环境(他们的劳动场所)中的参与者,而不是让参与者走向研究者(实验室或大学校园)” (RESEARCHERS GO TO THE PARTICIPANTS IN THEIR NATURAL SETTING (THEIR WORKPLACE) INSTEAD OF HAVING THE PARTICIPANT COME TO THE RESEARCHER (THE LABORATORY OR COLLEGE CAMPUS).)。[13]
人种志研究拒绝在人为控制的情境下测量行为和态度,而是非常注重研究文化所体现的自然情境和所研究的文化成员的主位观点。
人种志不仅要求研究者参与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中,而且完全沉浸在所研究的文化与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研究对象中的一员,并以“局内人”的身份和视角来打量、思考眼前的一切。
人种志研究者一般避免把本人的偏见和想像的情景介入研究中。研究是在日常化的、大量随机的事件中展开的。
在与实验研究和问卷研究相比,人种志研究更适合在自然情境下研究态度和行为。在自然情境下开展研究,可以直接观察事件发生的过程,并对事件发生的过程有一个细致的描绘。这比事情发生之后再去重新构建事情的经过,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第二、人种志研究的假设是开放的,结论是动态的
人种志研究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在研究过程中间,本着自我校正形成开放性的研究。
与扎根理论一样,在开始研究之前,人种志研究者一般不会形成精确的研究假设。
事实上,人种志研究者所感兴趣的是那些事前无法预测的事态或活动。他们在研究之前或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可能会形成一些较宽泛的观点,这些观点将指导他们进行选择性的观察,而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可能支持初始的观点,也有可能使他们改变原先的观点。
在人种志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的假设可能会反复修改好几次。
与假设的开放性相对应的是,人种志的研究结论也是非预设的,它不是在研究者头脑中事先想象好的。人种志研究的结论不是通过理论演绎或是验证理论获得的,而是在充分占有实地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提炼而成的。
人种志研究的开放性也就意味着它具有一定的弹性,而弹性恰恰是人种志的一项优势。在人种志研究中,研究者可以较为灵活地修正自己的研究设计,甚至随时准备进入研究现场,来获取研究信息。
而这种弹性和灵活性正是实验研究、问卷研究所不具备的。
第三,人种志研究的视野非常开阔,它要求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生活。
人种志研究凸显了人类学所遵奉的整体性视角。
“整体性视角”,是对一个文化进行全貌性的深入研究,是对社会生活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整体性视角要求人类学者在研究社会与文化现象时,超越学科的界限,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看待复杂多样的人类文化。突破学科界线来研究人类文化与社会生活,使研究者可以从多个层面对复杂的现象进行考察和比较,从而容易从整体上综合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看到或是局限于事物的一个部位。
人种志研究视角的整体性与人类学家的“文化相对主义”观点紧密相关,即坚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和独立存在的价值,都应给予尊重和理解,而不能以一种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另一种文化的优劣;某一组织或个人的行为、观点都与其隶属的文化相关,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理解或解释,都应从相应的文化背景出发。
第四,人种志研究的周期相对较长,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在人类学领域,进行一次人种志研究通常需要一年的时间。实际的体认与实行,花费时间可能长达一年半载,甚至数年,数十年。
人类学者在运用人种志方法研究远方异文化的时候,在融入所研究的群体中之前,要花相当一段时间熟悉当地的语言和人俗风情。即使是研究己文化情境中的一些文化群体,研究者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熟悉研究对象,并让研究对象接纳自己。在教育领域运用人种志方法进行研究,一般也要持续半年以上的时间。
人种志学者研究某一个社会群体时,经常进行延续性的跟踪研究。人种志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历史追踪法进行持续性的研究。即在某一社区建立时定调查点,对于一个群体进行有间隔的长期持续不断的观察,以研究这一群体在总体上或局部上发生的演变,从中发现历史演变的特点、原因和规律。例如,我国著名人类学费孝通“五访江村”,林耀华“三上凉山”,就是人种志研究这一特性的体现。
第五,人种志研究透过事物表面看本质
人种志所获得的材料通常是真实的、丰富的,所得出的结论是深刻的。它能够触及定量研究难及企及的深度,而不停留在简单的综合和肤浅的描述之上。
人种志研究真正感兴趣的是表层之下――一种主观的、内在的看法。
人种志研究要求研究者解读蕴含其中的行为模式和文化意义,从而能够得到一些事先无法预期的收获。相对于任何其他类型的研究来说,人种志能够建构出非常丰富而详细的人类生活画面,这种画面趣味十足、信息充分、内涵丰富。
这正是人种志研究的一个优点,也是它受到国外许多研究者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种志的缺点
研究中的观察可以是公开的或隐蔽的――后者意味着研究者对观察群体进行渗透的程度,以及对某些方面可能歪曲或伤害群体成员的信息进行公开的可能性。
人种志研究里可能有大量的描述性内容,而缺少解释或理论建构。我们要避免仅仅是描述和叙述,要能做一定的归纳和提炼。
研究者难于真正达到对另外群体的观念与/或语言的理解――特别是当诸如阶级这样的屏障存在之时。
建议继续学习: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作者:liwei 来源: 阿里巴巴UED
- 标签: 人种志
- 发布时间:2009-12-22 14:19:34
- [41] 界面设计速成
- [34] Oracle MTS模式下 进程地址与会话信
- [33] 如何拿下简短的域名
- [32] 程序员技术练级攻略
- [32] 视觉调整-设计师 vs. 逻辑
- [31] IOS安全–浅谈关于IOS加固的几种方法
- [30] 图书馆的世界纪录
- [30] android 开发入门
- [29] 【社会化设计】自我(self)部分――欢迎区
- [27] 读书笔记-壹百度:百度十年千倍的29条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