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2009年,微博客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简单快捷的操作方式、随时随地发布信息的互动形式,成为互联网的一个亮点。令球语言‘监测机构(Global Language Monitor)公布的数据显示,微博客“Twitter”成为2009年最热门的英语单词。Twitter热浪也重新燃起了国内微博客的激情,一大批新的微博客网站诞生,而新浪微博则将中国网民带进了“围脖时代”。微博客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互联网服务,彰显着互联网新的篇章―― 微博客时代的到来。...
    少写了3721,不过应该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吧? 比如:雅虎日本和阿里巴巴。收购Kelkoo和AC这样的站完注定毁在谷歌的舞裙下;我们以前用一张大图介绍过被Google毁掉的公司,其实在杀死创业公司方面,Google远不是雅虎的对手。
    最近互联网非常的热闹,3Q大战让人看到了互联网霸主的硬霸的作风与霸主的软弱,估计腾讯要花很多时间在塑造自己的形象;腾讯的以后更加的开放,做为一个用户平台,盈利模式最终演变成分成的模式,盈利也越会越来越多,其霸主地位会越来越稳固.以后的互联网可能是几个大的平台.阿里系的电子商务平台、百度系的搜索平台、腾讯的用户平台、盛大的内容平台、其他的几家互联网企业也在逐步的开放,相互之间会有合作会有竞争,至于新的巨头的产生,从目前的国情看,几乎不可能,会是一个长尾的现象,那些能够为用户提供好的产品的公司,也将更快的兜售自己的产品,用户也将更快的获取好的产品.
    3Q是一场闹剧吗?是的,我欢乐得差点吐奶。为了纪念这10年一遇的围观经历,决定打破“不写时评”的习惯,也留下一点纪念的文字。从腾讯的“全民公敌”说起。两年多前我写过一篇日志《企鹅的傲慢》,意思是腾讯的战线拉得太长,人才供给跟不上,必然使产品变得平庸。新产品可以靠QQ的推广资源与好友关系去攻城掠地,却很难大红大紫。但是一年前,我改口了,写了篇日志《学习腾讯好榜样》。这是因为了解到了QQ内部的一些管理机制,通...
    每家公司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我需要的是什么? 眼花缭乱的统计系统,该如何取舍? 流量概况 今天的流量是增了?是减了?幅度是多少? 现在所调用的统计系统,能否很方便的公开一个概况给广告主查询? 全景统计、百度统计目前没有相关功能。Google统计实在难以共享,就算共享了,没接触过的人也不太容易看明白。而CNZZ目前只能公开全部的信息,这其中包含了站长引流量所用的“搜索关键词”以及重要的“推介路径”,这些我们不想让...
    公司组织的管理培训参加过好几场,大多是一些绝对正确的屁话,听着听着就忍不住要打起瞌睡来。因为不能动弹,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又低,参加培训比整天干活儿还累。管理上遇到的难题往往来自性格缺陷,岂有听两三天课就勇猛精进的道理。但是有那么一次关于招聘的培训,醍醐灌顶吖,也是唯一一次在培训(或别的鸡汤管理文)中听到我不曾了解的道理。这位讲师讲了两天,关键的话只有三句:第一,永远不要采用诱导式的提问;第二,也不要...
    一、概述 Twitter的产生源自一个很简单的问题:“What are you doing?” 后来Twitter团队将这句话演变为“Share and discover what’s happening right now, anywhere in the world”。 Wiki相关条目的描述: 微博客(Microlog,微部落格、微网志、微型网志) 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 Twitter 是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型部落格服务...
    前面写过《SNS死在中国》,对于SNS很多用户的离开,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SNS等来说或许迎来了新的机会,但对于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谁是主角还是SNS赢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新的“契机”? SNS SNS与移动互联网二者关系:1、传统SNS网站加速移动互联网渗透;2、移动互联网使SNS获得成功。
    有一段时间,我曾有这样一个观点:门户是第一代互联网中心,搜索则是第二代,在这两代中心之间,有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而第三代互联网中心,则是社交网络。如果说搜索的目标是信息定位的话,那么,社交网络的目标,就是人的定位问题。 门户的兴起,是因为它解决了当年互联网上没什么信息的状况,而搜索引擎,则解决了如何快速在海量但却杂乱无章的信息海洋中做到信息定位。而UGC为核心的web2.0运动,则让“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
    我们不禁要询问一下,在中国市场,为什么国外互联网巨头没有将成功继续复制?而中国互联网公司却可以将成功到处粘贴?有人说是国外公司水土不服,外来的和尚难念经;有人说她们不了解中国国情,不了解中国网民的需要;更有人干脆就简单归纳――海龟就是干不过土鳖。虽说美国互联网公司水土不服,但如IBM、Intel、Cisco等通讯行业公司却在中国顺风顺水、风光无限;不了解国情可以学,不了解网民需求可以调研了解;至于海龟,张朝阳、李开复她们照样是撑起了一番天。
    最近搜狗在进行校园招聘,面试过程中对北京IT类应届生对招聘类网站的需求也做了一些调查。 应届生中的典型使用情景是这样的:搜集:应届生网站搜集各种面试经验/消息;订阅:利用过来人订阅感兴趣的公司面试消息(手机订阅);提交:在各种招聘类网站中中华英才的校招平台最受重视,因为很多公司的校招平台都用的是中华英才的,但是各种求职网站校招简历和社招简历需要分别提交也是很明显的问题;分享: 本校的BBS论坛, 北京地区I...
    昨天的培训结束之后,收获最大的是互联网广告行业的演变历史。虽然互联网的发展不过几十年,但互联网广告带来的利润却是惊人的。在互联网上衍生的广告形式是多元化,是传统广告形式无法做到的。如下只列举了广告大的发展形式,如果不足,请各位赐教,在此先谢。第一个阶段以yahoo,sohu,sina门户为代表的广告,最初的广告形式极为的简单,在yahoo的门户上面,挂一些商家的图片,...
    在中国的网络媒体历史上,新浪的陈彤绝对是一个值得记录的名字,因为他开创了一个中国网络媒体运营的模式:海量快速。他曾经著有一本很厚的书《新浪之道》,用了300多页的篇幅来讲述这四字真言。 之所以陈彤和“海量快速”需要被记住的原因在于,中国的网络媒体,无论是水平门户,还是垂直专业,其实走的都是这条道路。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中国网络媒体标准的运营模式。在这十多年中,不是没有人尝试过走另外的道路,最有名的就是世纪...
    事实上,我对于中国网民的价值观是相当有信心的。在一个名为糗事百科的站点上,有一个版块,专门让用户倾吐一些很怪异的事,围观者对于这些怪异的事可以点击一个笑脸表示赞同发贴者或点击一个哭脸来反对发贴者。仔细看那些笑脸和哭脸的比例,你就明白,即使在如此匿名的网络江湖中,传统价值观依然占据上风。中国互联网虽然恶趣味的事不少,但中国互联网不是一个恶趣味为主的网络,中国网民更不是一个唯恶趣味不欢的群体。
    最近几个朋友都在热火朝天的忙着校招,各大网站也更新了自己的招聘页面。这其中,有些公司是真的需要上马新项目,招揽人手做事情。还有一部分,却是在做储备人才的工作。 @kaifang 说过一句: 在互联网行业,三个臭皮匠未必能顶一个诸葛亮。要知道,优秀的人才是可以以一敌百的。这就是互联网巨头为何疯狂挖人的原因,即使暂时不需要你,也不会让你跑到竞争对手那里。 对于目前身处的小公司而言,经费受限,跟风出去校招只是个梦想...
    下载一个网站开发软件――20分钟。 思考网页上要写些什么东西 ―― 6周。把那个网站开发软件再下载一次,因为在上次下载之后他们又发布了3个版本 ―― 20分钟。决定去偷一些图片或作品放在你的网站上 ―― 1分钟。浏览各种网站去找图片和作品,发现5个你喜欢的 ―― 4 天。安装你的网站开发软件,没有成功,你又下载了一遍 ―― 25分钟。 重新安装,启动软件,把上面的按钮都点一遍,看看它们都是干吗用的 ―― 15分钟...
    Seor,也就是专业做搜索引擎优化的家伙。这是一个新兴的职业,也是一个目前比较热门的职业。在一些人眼里,SEO象26个英文字母一样简单,在另一些人眼里,SEO比高等数学还复杂。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作Seor呢?今天我们就从动物身上来找找答案。1、象蜜蜂一样勤劳一个优秀的Seor必须象蜜蜂一样勤劳,定时给网站添加新鲜的内容。但却不能象蚂蚁那样只懂得搬运,原封不动的将别人网站的内容采集到自己的网站,而应该做一些加工,多用一...
    这是一个纠结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问题:搜索引擎优化-seo内部优化(内部链接)和外部优化(外部链接建设)之间孰轻孰重?前几天听了一位seo前辈的一些seo策略与思路,终于有了一些想法,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或许是对seo策略的实施理解得并不完全吧 。不过我想这并不影响说说“2010 seo策略”这类话题,这里远方博客也只将了解到的一些内容记录下来,听者是否有心就不得而知了。先 来看看一个seo成功案例:www.alibaba.com即阿里巴...
    公司标准是半年一次 PM,邮件中心一直这么执行;但是内容部,包括现在的媒体技术产品中心,是每季度一次的半年做PM,是拿6个月的薪水的15%做基准;季度的就是3个月做基准,本质上是一样的。季度做PM的好处是可以更有效的激励员工,麻烦是增加管理成本,而且有些不太好分阶段的长期目标就难以做绩效。除了个人绩效外,还有公司绩效――搜狐业绩好了,也会反映到每个员工的季度/半年 bonus 里。升职为5级后,来自公司绩效的比例会比4...
    我们越来越多地直接使用外文词汇(包括万方、维普数据库上的期刊、论文),比如Internet、Web2.0。我们貌似明白它们的含义,举例来滔滔不绝;做具体解释的时候却又缺乏统一口径。有时,阐述的语义甚至南辕北辙。 我认为,给予一个精准的译名是充分理解外来事物的首要体现:它是名词释义的精华所在,是地道的拿来主义。而直接缓引原文,则只能算是“借来”,不是拿来。 讨论方法:根据释义词汇的需要(避免词中词) 查询英文维基百...
[ 共315篇文章 ][ 第10页/共16页 ][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