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查看专题: 服务治理
在大规模服务化之前,应用可能只是通过RMI或Hessian等工具,简单的暴露和引用远程服务,通过配置服务的URL地址进行调用,通过F5等硬件进行负载均衡。 (1) 当服务越来越多时,服务URL配置管理变得非常困难,F5硬件负载均衡器的单点压力也越来越大。 此时需要一个服务注册中心,动态的注册和发现服务,使服务的位置透明。 并通过在消费方获取服务提供方地址列表,实现软负载均衡和Failover,降低对F5硬件负载均衡器的依赖,也能减少部分成本。 (2) 当进一步发展,服务间依赖关系变得错踪复杂,甚至分不清哪个应用要在哪个应用之前启动,架构师都不能完整的描述应用的架构关系。 这时,需要自动画出应用间的依赖关系图,以帮助架构师理清理关系。 (3) 接着,服务的调用量越来越大,服务的容量问题就暴露出来,这个服务需要多少机器支撑?什么时候该加机器?
[ 共1篇文章 ][ 第1页/共1页 ][ 1 ]
近3天十大热文
-
[59] memory prefetch浅析
-
[54] 转载:cassandra读写性能原理分析
-
[51] 深入浅出cassandra 4 数据一致性问
-
[44] MySQL半同步存在的问题
-
[41] 《web前端最佳实践》—高维护性css
-
[39] 获取Dom元素的X/Y坐标
-
[38] javascript插入样式
-
[37] 字符引用和空白字符
-
[36] MySQL vs NoSQL 效率与成本之争
-
[35] 基本排序算法的PHP实现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