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习惯那点事
最开始接触SNS的时候,我以为“首页”就是我的“个人首页”,于是我把我的“首页”地址链接发给好友,告诉他们来围观我的SNS个人主页。可是,后来发现这个“首页”点过去他们看到的是他们自己的信息,跟我一毛钱关系没有。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个人主页是我的对外首页,“首页”是我自己的首页。
当我习惯了在SNS上刷新“首页”来获取关于好友的信息的时候,我发现在豆瓣上我刷新“首页”看到的都是豆瓣推荐,都是我不需要的信息,而我最需要的关于好友更新的信息出现在了页面最不起眼的右下角。我需要去刷新“友邻”才能获得好友更新的信息。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很抑郁。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使用twitter90%不会是在twitter.com上,而是借助各种API工具来获取好友的更新。对我而言最常用的是twitterfox,friends信息(tweets)在第一栏、Reply信息(@)在第二栏、Message(DM)信息在第三栏。这样的信息排列模式我认为是清晰和便于处理的。
当我习惯这样的方式的时候,新浪围脖出来了。目前还是纯web端,木有API。于是我需要手动刷新“我的首页”或“有新微薄,刷新看看”按钮去获取好友的最新信息。当然,围脖会在顶端对@我的信息和DM我的信息以及加我为好友的信息给出弹层提示。我很快接受了这种信息的呈现方式,我觉得他也能让我快速的处理这些不同类别的信息。
后来,网易微博也出来了。我第一天注册之后发布了几条微博,然后发现没有人搭理我。。。第二天的时候发现我的粉丝新增很多,很疑惑。然后不断的猜想是什么情况,在一通乱点之后,发现,原来已经有很多人@过我了。。。对于我来说,我现在仍然很不适应每次需要去点击“@回复我的”这个标签去查看新的回复我的信息和看着不断增长的“被关注”数目去查看到底是谁新关注了我。
看过网易微博的负责人的公关稿, “网易UGC中心(即“用户产生内容中心”)总监张丹萍接受采访时表示:“网易微博的最大特点是没名人认证,没有‘V’标志,这与新浪微博以及 Twitter都不太一样。我们坚信,微博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产品,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话题的中心。使用微博的乐趣就在于,它比SNS、BBS有更多可能性。”
这里基本上有2个常识性错误:1、Twitter也是有认证的;2、对用户的认证跟是否去中心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我在新浪微博上没有被认证过,但是我的粉丝数目比很多带V的人都多。核心点在于内容的质量以及关系的组建,而非其他。
当然,抛开这个不说,从信息架构的层面看,如果目前网易微博对信息的处理继续按部就班的跟Twitter的Web版本一模一样,我个人很怀疑他是否能玩的起来。
可以比对一下同时处理一条新的@信息或者加好友信息在新浪微博和网易微博上所需要的时间。我觉得连测试都不用测试我就能武断的给出答案:新浪微博完胜!
当然,也许网易微博的杀手锏在于客户端上,那情况或许会有改观。
从内容的层面上来看,网易的优势在于跟帖,新浪的优势在于名人娱乐。根据目前国内的情况,跟帖是个离红线最近的东西,跟帖承载的内容也是最危险的。我怀疑网易是否有能力去把控好这个尺度。
在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说新浪微博是在抄袭Twitter,我的看法是新浪微博已经很好的本地化了Twitter。如果网易微博没有更好的超越新浪微博的杀手锏,那也许网易微博真的就是看着别人唱戏自己牙痒痒了。。。
PS:网易微博用实际行动(可输入最多163个字)回答了我的对为什么微博客的字数限制非要是140个字的质疑。这是目前我见到的最大的本地化与创新。
上次在UCD书友会的年度产品盘点上,我的观点是:关注微博本身不如关注微博周边的产品,微博本身不该就只有微博客网站这么一种玩法吧?
建议继续学习:
- 习惯而已 -- 你的骨子里本来就有创业的习惯 (阅读:3510)
- 创业并快乐着的六个习惯 (阅读:2589)
- 用户是如何浏览你的网站的 (阅读:2542)
- 使用习惯 (阅读:2324)
- 当无耻成为习惯 (阅读:2180)
- 我个人比较受用的一些习惯 (阅读:1829)
- 我们需要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阅读:1704)
- 养成良好的习惯 (阅读:1631)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作者:kent.zhu 来源: 幻
- 标签: 习惯
- 发布时间:2010-01-26 10:25:31
- [52] 图书馆的世界纪录
- [52] IOS安全–浅谈关于IOS加固的几种方法
- [51] 如何拿下简短的域名
- [50] android 开发入门
- [49] Oracle MTS模式下 进程地址与会话信
- [49] Go Reflect 性能
- [47] 【社会化设计】自我(self)部分――欢迎区
- [45] 读书笔记-壹百度:百度十年千倍的29条法则
- [37] 程序员技术练级攻略
- [28] 视觉调整-设计师 vs.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