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学习笔记――微博篇
引子
第一个转发杰克逊住进洛杉矶加州大学医院的,是Twitter
第一个发布李开复离开谷歌的,是新浪微博
第一个在全球转发汶川地震消息的,是Twitter
第一个在全国发布西安地震消息的,是新浪微博
第一个…
什么是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猛击查看更多
李开复曾说过,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四大趋势是:本地化、移动化、社会化、实时化。可见,微博独占其三。
起源――Twitter
想听更多Twitter的故事? 猛击这里
Why140?
这是微博的“无线印记”,手机发短信最多的字符就是140个,(当初Evan Williams推出Twitter服务的初衷只是用于向好友的手机发送文本信息),其实就微博系统的功能实现而言,字数不是障碍,于是在产品中文化时,并没有考虑“1个汉字=2个字符”,而是直接140个汉字了。
140的文字降低了用户的参与门槛,精简后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加灵活――社交网络的功能核心就是减少信息的流通成本,降低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如是而已。
“博客” VS “微博”
Blog是信息的整合发布,而微博则是信息的粒子流。
对于Blog,作者往往惜墨如金,斟字酌句,追求的往往是把玩文字的快感;而对于微博,只言片语,要的就是那种直抒胸臆的洒脱。
因为信息发布和获取的成本很小,加之爆发式传播的特性更能满足用户的“表达欲”,互联网用户(主要是社区化用户)的热情迅速发生转移――于是,Blog的落寞衬托了微博的兴起。
有了微博,你满足了吗?
微博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如此之高的人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可以很好诠释,直接上图,你懂的。
关于微博用户
根据传驰的一份数据显示,目前微博的用户可以分为四类,见下图:
从以上数据,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绝大多数用户只是把微博当做信息收集的平台(83.8%),近一半的用户把平台看做宣传自我观点的渠道(也可以说是自我营销),16.4%的话题参与度从侧面也显示出微博的交互功能还有更大的挖掘空间。
需要提出的一点,以上这种用户划分并不是互斥的(有的用户既属于自我表达型,也属于八卦偷窥型),甚至在某些情况中,可以互相转化(如一个八卦偷窥型的用户忽然遇到某个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立刻转化为讨论与参与型)。只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分析出这种动态流变的规律,便可以把握微博平台今后产品的市场走向(包括功能和推广),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尝试,期待分享。
“找人” VS “找信息”
微博用户一般是还是找人呢还是找信息呢?
在上一篇 《基于WEB2.0的社交网络浅析》中也提过类似的话题,观点有二:
1、“找人”为主:社交网络,关系为王
当一个新手用户初次接触产品时,意味着来到一个陌生的社区,本能会带有防备心态,然而当发现其中有自己熟悉的人之后(可能是社会名人,也可能是自己的线下好友等),霎时会觉得亲切很多,开始参与信息的生产与发布――即基于“信任链”的信息传播方式。社会化网络的的一个特点是,一旦吸引某个用户,带来的不仅仅是单个信息源,而是某个“社会化局域网”,由此带来的关系资源将是指数级别的。
2、“找信息”为主:数字时代,信息为王
据调查数据显示,微博用户有37.4%以上是单纯阅读信息和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对他们而言,微博可以看做是一个即时性相当高的信息搜集平台。即使是Follow别人,也只是为了获取有意义的高质量信息,并不把平台看做基于关系的交友工具。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微博产品的特殊性,用户的线上身份与线下实名关系非常密切(例如加V的个人认证),所以用户在产出信息的时候往往会带有“责任感”――别人知道我是谁,不能乱发信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质量。
结论:不明。(实事求是,目前还没有可靠的针对微博用户使用目的调研数据,一切都是YY……但从国内几大门户微博产品的运营策略来看,“名人效应”占了极大比重。)
主流微博的对比
环顾中国互联网,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移植国外已成熟的模式,业内称之为“借鉴”――然而“借鉴”是有风险的,在移植的同时要根据本土环境进行必要的改良,所谓“橘逾淮而北为枳”,如果是全盘Copy,往往水土不服,即使不挂也会半残(可参考国内某SNS产品)。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细心的用户会发现,本土微博相对于Twitter多了一个“评论”的功能。可别小看了这个功能,此乃点睛之笔――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喜欢凑热闹”,你一言我一句的沟通方式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都是很有市场的。既然大家都已经习惯做“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那咱就给大伙个围观的机会吧……另一方面,这也可以看做将网络用户的热情从传统的社交平台(BBS、社区等)迁徙到新平台的成功案例。
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Twitter的单向Follow方式优势在于信息的流通效率很高,尤其是结合了“@”之后,如虎添翼,有效推送率大大增加,不足之处是信息接受者与信息产出者之间的互动不强(可能老外不太喜欢凑热闹的缘故,这部分的需求也不高);本土产品的“评论”功能增加了产品的互动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用户黏性,在产品初期能更为有效地拓展市场,所带来的风险是容易产生个别信息关注度的高马太效应,从而影响整体信息的流通速度。
让我们把目光再转移到国内,2009年7月起,饭否、叽歪等中国市场最早的微博产品相继停止运营,然而群雄争霸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2009年8月,新浪率先推出新浪微博t.sina.com.cn;
2010年3月20日,网易微博,163字,草根路线没有名人认证;
2010年4月,搜狐微博,不限字数,与博客、视频、新闻等整合;
2010年4月1日,腾讯微博,140字,和QQ整合……
目前看来,四大门户网站依靠其强大的资讯内容和用户群,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让我们再来看几组数据(来源:《DCCI 2010中国互联网微博与社区调查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浪微博牢牢占据头吧交椅,网易紧随其后,腾讯微博的满意度很高,根据以往的经验,腾讯微博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靠用户量和产品良好的用户体验超越网易,进而逼近新浪。新浪微博如果不能就产品本身持续优化并加大运营投入,后期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小小的展望
1、微博服务源起手机,发展与PC,终将爆发于手机。
据调查,新浪微博平台每天产出2500万条数据,其中30%来自移动终端,这个比率还在不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无线服务的不断完善(3G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和微博平台的结合将迎来新的产业井喷。
2、盈利模式的探索
尽管Twitter的市值接近16亿美元,但目前仍没有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盈利模式。虽然有风投的钱可以烧,但一直这么烧着玩儿也不是办法,总要给VC同学们一点盼头啊。于是,植入式广告、社区类电子商务、高级会员收费服务、三方增值业务分成,甚至搜索业务都成了Twitter高管们试水的平台,可见,盈利模式的最终确定将是未来微博市场续航的关键。
3、开放与三方
开放者生,封闭者亡,老掉牙的话题,但必须提。前段时间刚结束的新浪微博开发者大会,彭少彬公布了新浪微博平台与三方开发者的分成比为3:7,且不说这个两个数字本身的寓意,单就官方对三方市场的态度(点击查看全文)便足以看出未来新浪微博的战略走向――通过建立完善的开放式供血系统,维系产品功能垂直化的持续衍化(纯属个人YY,欢迎拍砖)。
建议继续学习:
- Twitter/微博客的学习摘要 (阅读:8133)
- 数学之美:《社交网络》中Facemash算法分析 (阅读:5777)
- 基于PECL OAuth打造微博应用 (阅读:4069)
- 微博进入肉搏时代 (阅读:4046)
- 给微博打上标签 (阅读:3912)
- 微博架构与平台安全演讲稿 (阅读:3786)
- 新浪微博开放平台初探 (阅读:3508)
- 构建可扩展的微博架构(qcon beijing 2010演讲) (阅读:3195)
- 新浪的触顶与腾讯的逆袭 (阅读:2972)
- 背水一战的新浪 (阅读:2968)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作者:Spark.尚公子 来源: Spark.尚公子
- 标签: 微博 社交网络
- 发布时间:2010-12-14 22:06:42
- [55] IOS安全–浅谈关于IOS加固的几种方法
- [55] Oracle MTS模式下 进程地址与会话信
- [54] 如何拿下简短的域名
- [53] android 开发入门
- [52] Go Reflect 性能
- [52] 图书馆的世界纪录
- [49] 读书笔记-壹百度:百度十年千倍的29条法则
- [47] 【社会化设计】自我(self)部分――欢迎区
- [38] 程序员技术练级攻略
- [33] 视觉调整-设计师 vs.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