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视觉设计 --> 趋势之上-Android设计趋势分析10则

趋势之上-Android设计趋势分析10则

浏览:1994次  出处信息

    

      Android作为Google最重要的资本之一,尽管在智能终端上的起步较Apple晚不少,然而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从不停追赶到部分超越,已为其未来战略目标做好了充分铺垫。

    

       迄今,全球已有超过100款Android产品。聚焦未来,本文将给出个人总结梳理的 10 则设计趋势分析,欢迎交流与探讨。

    1. 强化与规范Android品牌形象

       因竞争对手强大,行业变化迅猛,Google一直将时间看作其终端战略中关键的要素。相对而言,现阶段才逐步开始进行部分完善性工作,包括各类统一与规范性。

       

       因此,不难理解Google在新系统界面设计上所进行的设计变动了,总体原则会与机器人品牌形象建立紧密关联性(Android 英文原意为机器人)。选用标准色作为系统形象识别色,包括系统默认应用程序的图标,趋向纯粹与棱角化。

      细节案例:Google 在Android上亦会逐步建立与完善其品牌指南(BrandGuidelines),供第三方遵循,以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品牌形象的统一性。

       

       官方目前给出的两个形象色参数: pms 376c ( 标准印刷色卡),Online hex #A4C639 ( 屏显16进制色值)

    

    

    2. 个性化用户体验、细分操控场景

       在Google理念中,个性化是极为重要的。用户有权对终端进行更多的个性化管理与控制,同时Google会满足用户的各种技术欲与操控欲。这一理念和Google特立独行的创始人也有着紧密的关系,Google 会继续在Android平台强化该思路。

      细节案例:新系统桌面,无需打开第三方APP,通过Menu键可快速进入程序管理界面,方便管理[已下载应用]、[SD卡存储应用]、等4个细分场景。新增的下载管理器适用于依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对下载项目进行集中浏览与管理的场景。

       

       另包括3D镜头与前置镜头控制的快速切换、主屏小页卡预览等细节……

    

    

    3. 更为灵敏与细腻的信息反馈

       细节案例:Google新系统对虚拟键盘进行了重新设计。新键盘会进行灵敏的自动纠错,新系统的文字选取与编辑采用了两个一组的小控件设计,分别控制选中内容的起止。

       

       另一个小细节,新系统在文字输入场景下,强化了插入符?aret / I beam)的交互体验,将[当前输入焦点]的暗示变得更为清晰,适用于小屏上的设计微创新,让用户一目了然,减少视觉压力。 插入符在停留4秒后会自动弱化成普通的样式,此时用户已明确当前输入焦点的所在位置。

    

    

    4. 更为专注与沉浸式的用户体验

       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让用户能够更专注地完成主要任务和进行关键体验,也是Google正致力完善的一条。

       

       细节案例: Andorid 两个新系统暗调式设计更为彻底。包括所有底部浮出菜单,顶部(3.0为底部)任务栏,使用户体验更为专注(更深层原因请参看第7条)。各类提示小图标也更为纯粹清晰,一目了然。在部分全屏体验应用程序中,(如观看视频),菜单栏不再是永久性存在的,用户可选择“熄灯”模式来隐藏它。

    

    

    5. 承载更多任务的语音交互系统

       Google的语音交互系统,将会承载更多的任务及执行(Voice Actions),诸如关机、锁屏、拨号、打开应用程序、输入文字、卫星定位导航、语音搜索等。在信息反馈方面亦会增加语音交互模式,随着终端的智能化及语音识别技术的日趋完善,语音交互系统将会是重要趋势之一。

       

       2.3系统中,长按搜索键则激活语音输入模式,在3.0系统中,语音输入被设计在非常醒目的左上角,与搜索按钮并重。Google在自己的“嫡系”智能终端里均预埋了强大的语音输入输出装置,采用Pico TTS引擎,并给出相关官方范例。

    

    

    6. 更关注用户安全与隐私保护

       用户安全与隐私的保护始终是互联网企业的重要司职,有Facebook的前车之鉴,Google在未来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中,给予了很大的重视。

       

       Google企业移动业务的Mayur Kamat在官方blog中表示,Google将退出面向企业和教育版,使Android系统更适合企业、政府及教育机构使用。而这类用户对安全性会更为注重。通过Google Apps Device Policy应用,Android用户将可以远程登录设备并进行定位。而在新的3.0系统,主人将可对数据进行加密。

       

       细节案例:图案解锁开机是Google的一项特色,然而旧系统存在一些小安全问题,主人解锁时的轨迹线非常显眼,周边人群很容易识破图案密码。在新系统的图案解锁设计中,隐藏了解锁轨迹,而只有输入错误时,才出现错误轨迹,以便识别。

    

    

    7. 更纯粹的 Google 式体验

       即快速,简洁,生动。这三条对Google来说至关重要,一直被奉为其用户体验圣经,会在Android上不断贯彻施行。

       

       CEO Page追求速度和性能,对装饰性的过渡与动画极为反感。Google 手机浏览器、地图等直系APP会快得飞起来。上文第4条提到的整体暗色调的设计也部分因为在OLED屏上,深色更节能省电,性能更优。

       

       新系统界面总体上趋向简洁与精致,采用线条与块面的融合交错来搭建系统,在3.0蜂巢的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

     关于生动,因Google设计理念中带有部分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成分,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反对千篇一律的乏味设计。

       

       细节案例:细节点上的情趣化设计,利用光元素模拟表现操作触碰遇阻及反弹。关机锁屏动画的消隐方式也更为生动有趣。见视频演示:

    

    8. 精简与整合,NFC引领生活革命

       Google在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上的持续发力意味着什么?

       

       抛弃你的钥匙、钱包、各类卡、证件、遥控器……让NFC精简这一切。只需带上一台轻薄的终端,它可摇身变为交通卡、银行卡、门禁卡、以及进行身份识别等等。未来几年,内置NFC芯片将成为终端标配,电视、打印机等设备只需轻松下载一个APP即可操控。

    

    9. 本地化设计,注重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Google会不断突破语言障碍,更好的支持中文,及其它世界语言。

       

       Marissa Mayer公布的数据显示:通过移动设备访问Google Maps服务的用户已达1.5亿。而在将来,依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不仅只是匹配地理位置和天气,并可判断用户所在区域的文化属性,指向对应服务库,并自动匹配和推送该区域的文化服务。

    

    10. 各产品体验中整合社会化网络

       让产品更加以人为本被认作是Google的职责,因而Google正不断为用户提供新的方式,以进行分享互动,及相互影响。

       

       部分案例:Latitude(纵横),Yelp类型点评类服务,新发布的搜索结果+1,Check-in和商家点评等。来自Google 员工的消息称,Page 已知会员工,2011年员工红利的25%起伏取决于社交服务产品的整合成果。

    

    参考文献:

     Google Android 3.0 Platform Highlights

     Google Android User Interface Guidelines

     Google Android 2.3 User’s Guide

     Google User Experience Design Principles

     www.google.com/nexus/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交流探讨,感谢阅读。

建议继续学习:

  1. android 开发入门    (阅读:15442)
  2. Android 连接SSID隐藏网络以及 LEAP 认证的方法    (阅读:7780)
  3. 手机产品设计方向    (阅读:6442)
  4. 实时监控Android设备网络封包    (阅读:5115)
  5. 基于 PhoneGap 与 Java 开发的 Android 应用的性能对比    (阅读:5072)
  6. Android用户界面设计:表格布局    (阅读:4871)
  7. Eclipse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入门:重装上阵    (阅读:4883)
  8. Android 4.0平台交互简析    (阅读:4863)
  9. Windows下使用VMware安装Android    (阅读:4457)
  10. Eclipse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入门    (阅读:4309)
QQ技术交流群:445447336,欢迎加入!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