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奋斗 --> 拖延症的背后

拖延症的背后

浏览:1320次  出处信息

    拖延症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我是一个有拖延症的人,而且还不轻。而就我的人脉圈来做一个不那么“科学的”推断,今天职场里的人,拖延症应该很常见。在一篇题为《有种快乐的代价叫拖延》的文章中,引经据典,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高度详细讨论了拖延症的来源,不无道理,有兴趣的人可以搜索一下来看看。

    但我总以为,这篇文章似乎尚不完整。虽然我完全同意从心理层面对拖延症的分析,但我总是想再追问一步:怎么会出现这种心理的?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一个显而易见的拖延症解释是:这个事你不感兴趣――大多数职场人士应该同意这种说法。比如说老板要求在明天上班前看到你写的某推广案的proposal,但你心里真正嘀咕的是:这产品烂透了,推广个屁。在很多场合下,“缺乏兴趣”并非仅仅是借口,而是非常真实的导致拖延的因素之一。

    但同时也有这种情况:这件事你本身是有兴趣的,但你依然拖延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发生在我的身上。我由于采购了太多的书,导致书架不够用了,于是我的书房里乱七八糟地堆放了很多的书,以至于连走路都成问题。我调整了一下书房的摆设,腾出了一个空间足够放下两个书架――然而,购买新书架的事被我拖了整整一个月,新书架到位后我整理书籍这个行为又拖延了一个星期。

    缺乏兴趣在这个例子中是没有说服力的,我并非一个不爱书以及不爱整洁的人。在本文文头提到的那篇文章里,它引用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看到某作者、编辑或编剧一大早就开始在微博上乱转悠,自己刷屏,还逮啥转啥,哪有事儿哪儿到,嘴欠得要命,那就说明此人交稿子,交专栏,交本子,交版面的死限又要到了。”这个段子被很多人引为知己::“没事儿干吗那么精准呀!”――很显然,你不能断言这些码字的人对自己的事儿一丝一毫的兴趣都欠奉。

    但这个段子却点出了这样一个因素,对你正在拖延的事你不是缺乏兴趣,而是有更大的兴趣在诱惑你转移你本该聚焦的注意力(这个段子里是微博)。于是,我得出了一个小小的假设(hypothesis):今天拖延症盛行的因素是: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事,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将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这个假设有个可以争论的地方:究竟是我们静不心来故而去泡微博(或者其它什么东西),还是我们去泡微博(或者其它什么东西)所以静不心来?这对因果关系我想需要稍稍厘清一下:我认为是后者。我在这个假设中的一个推论是:这个“或者其它什么东西”之类的所谓更大兴趣都是一些easy的东西,拖延症的盛行关键在于我们越来越倾向于easy化。

    我无法在这里把easy仅仅翻译成“简单”、“容易”,也许也可以用“不用太过动脑”诸如此类的词来形容。微博从来不是一个需要你做出艰难阅读并调动一切脑细胞(换而言之就是高度聚焦你的注意力)来应对的场合。其实网络上,大多数的信息都是这样:快餐式的,无需高度注意力的。

    在开心网很盛行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每天上班前要去看三个笑话。他的理由是:如此可以帮助他以一个愉快的心态开始一天的工作。我曾经在一次和他的对话中让他举出三个他曾经看过的笑话也让我开心一下,他张口结舌,一个都无法说出来。这样一种情况,很难让我相信他在看笑话的时候是“高度聚焦注意力”的。

    归根到底,我们试图越来越easy(轻松)。我最近写了一篇东西,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E时代,我把这个e字解释为entertainment(娱乐)。我另外一个朋友坚决不同意我这种说法:所有的新发明都是为了娱乐。在争论良久以后,我同意entertainment有点不那么精确,但如果用easy,应该是成立的。

    苹果发布iOS5操作系统时,“顺带”发布了一个名为Siri的语音工具。我以为,Siri有可能成为google(以及所有搜索引擎)最可怕的竞争对手。因为它让我们很easy――这一点,我用下面一个例子来形容:

    假设我现在打算找个饭店来解决我的吃饭问题。在Siri中有可能是这样的(我只是举一个形式,Siri的真正问答可能不是这样的):

    I:“我饿了”

    S:“附近有三个中餐馆,两个西餐馆,您需要中餐还是西餐”

    I:“我更愿意中餐”

    S:“它们分别是湘菜、鲁菜、海派餐馆,您需要哪个?”

    I:“我想我还是愿意吃点辣的”

    S:“那个湘菜馆的地址是:×××,距离你50米”

    接着,下方出现了一个地图,标志着我现在的位置,和这个湘菜馆的位置。

    在这场问答中,我们会发现,作为主体的人其实是一步一步被Siri缩小了搜索结果(本质上还是搜索)。Siri的妙处在于有时候你自己都无法一下子说出你想要什么,它通过问答得出了你“需要”的结论(需要打个引号的原因在于,这个需要其实未必是你真正的需要)。而google这类的搜索引擎,其实你能使用的前提是:你已经有了一个确切的且能描述出来的问题――而任何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提出问题,本身就不是一件easy的事。

    科技发明本身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easy,但同时它正在反作用于我们:我们作为人类这个主体也在easy。这个反作用的代价就是:对于一些稍许复杂一点的事,无论我们有无兴趣,我们都开始拖延,因为我们不习惯。

    与第一个拖延症引发的原因“我们主动去找easy的事”所不同的是,第二个原因,在我看来,是被动式的。的确这种情况很常见:在某件必须在数个小时后完结的事进行中,依然你会跑网上到处闲逛。但有时候也不完全是。你的确在全神贯注地工作中,但很遗憾:有一个行为横插其中,把你的注意力引开了。这个行为可能是:一条短信、一通电话、Outlook告诉你有一份新邮件、智能手机里响动了一下你有一条微博新私信。你开始去处理这个行为,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注意力就此烟消云散:你需要一次新的启动。

    我有时候总觉得,现代社会的人是很可怜的,因为拜手机所赐,他们很容易被找到。诺基亚的slogan中英文版本有一个很诡异的矛盾所在。英文是“connecting people”,中文则是“科技以人为本”。但connecting people的代价就是people will be connected anytime anywhere,怎么算是“以人为本”呢?

    争议者会说:好吧,你可以关闭你的手机,这样你就无需connected了。但问题在于,关闭手机这个行为会引来一些更严重的后果,因为你的老板是这么认为的:随时connect你是理所当然的事。你如果有这个胆子再追问一句why的话,他会回答:因为你有手机啊!

    似乎的确存在一些很“重要”的事需要你随时随地地被联系到。比如说乔布斯过世这件事。在这件事上我无比同情各个门户的科技频道编辑,因为乔布斯过世的时间正好是我们的法定假日(10月5日)。我可以想像在那天电波中他们的手机里都有着类似的信息:赶紧来上班,乔布斯死了。如果一个员工在微博上闲逛主动地获知了这个信息赶紧自发去上班的话,会被认为勤勉且有新闻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想要切断自己的connection以使得自己能够全副精力扑在一个事情上头,其实是很困难的。

    这个社会的人,有时候甚至在潜意识中存在着“被联系”的欲望。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的手机三天不响时,你可能会有焦虑感:这个世界出了什么事?或者一种被抛弃感:我是不是快要被fire掉了?我们非常容易被打扰,但某种程度上,我们内心深处在渴望被打扰。在一场谈话中动不动就接个电话,是“忙人”的象征――也是VIP(very important person)的象征。当放下手机面带歉意地说“对不起,我事太多了”的背后,你能说一点优越感都没有吗:看,少了我就是不行!

    真的,手机不是你想关就能关滴!

    无论是自己去找更easy的事,还是被connect后转移注意力,拖延症的结果都是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时间切割成碎片。为了完成这件事,最终我们的行为彻头彻脑成为了一种“目的性行为”――为完成而完成。目的性的增加,让“意义”变得越来越弱。职场人士苦哈哈地周而复始地“完成”再“完成”,却发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没意义。而幸福感,其实存在于“意义”中,而非“目的”中。

    于是,我们越来越不幸福了。

    ――本文刊发于《全球商业经典》2011年12月号,刊载标题是《Easy至死》。写作本文,我拖延了一个月,在本blog上发布,又拖延了半个月――

QQ技术交流群:445447336,欢迎加入!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前一篇:祢衡这个人
© 2009 - 2025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