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7年之痒:读《谁偷了MySpace》

7年之痒:读《谁偷了MySpace》

浏览:1737次  出处信息

    谁偷了MySpace MySpace,一度如日中天的名字,社交网络的代表公司,11年以3500万美元价格由新闻集团甩卖,标志着这个网站的衰落。这家04年创立的网站,前后走了七年,在08年达到它的颠覆,随后快速陨落,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MySpace只是一个媒体上的名字: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有很多网民是聚友网(MySpace的中国站)用户。很多人知道这个词,但他们并没有怎么使用过它。而一些评论文章,也集中于相较于实名制的Facebook,MySpace溃败于它的匿名性。因为人们总以为,匿名会使得所有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也就谈不上多少生意可言了。真的是这样的么?

    读一读这本由普利策获奖者朱丽娅盎格文所著的《谁偷了MySpace》,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网站的来龙去脉。虽然这本书成书于2009年,MySpace当时只是小露了即将被Facebook超越的迹象,但即使就是看看到09年之前MySpace都发生了些什么,也是大致可以得出这家网络公司前景不妙的推测的。

    按照我读这本书的体会,MySpace应该是败亡于这三个因素:

    其一、所有权的混乱。这个混乱不是说MySpace股权归属不清,而是说MySapce真正意义上的两位创始人其实对这个网站的控制权是不完整的:长久以来,德沃尔夫和安德森只能对网站功能之类的东西有决定权,而对网站的商务部分没有任何指手画脚的可能。

    MySpace有点像Intermix这个公司的内部创业项目,后者的主要业务是广告邮件和一些货品(主要来自中国)的网络销售。Intermix对MySpace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只是Intermix容忍度比较高,德沃尔夫内部倒腾这个网站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干预。但同样的,德沃尔夫对MySpace其实并没有太清晰的规划,也谈不上多少掌控权,以至于Intermix把MySpace卖给新闻集团的整个过程中,德沃尔夫除了争取点团队的年薪以及换来MySpace的开发工作不受新闻集团干预以外,没有什么其它的发言权,比如MySpace究竟估值多少。新闻集团收购成功后的庆功宴上,没有任何一个来自MySpace的经理出席。

    很多人以为新闻集团在MySpace上亏了大钱,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了拿下MySpace,新闻集团购买Intermix大概支付了7.5亿美元的成本,不过后来MySpace将自家网站的搜索权交给谷歌,换取了9亿美元的收入。仅此一项,账目上就可以非常漂亮,还不包括新闻集团成为MySpace主人之后的几年的广告收入,以及新闻集团出品的电影在MySpace上宣传所获得的利益。在和谷歌的合作中,也可以看到MySpace的创始人的缺席。如此之大的商业动作,德沃尔夫一直是被排除在圈外的(其实他们一直想和eBay合作,但谷歌的合作条件之一就是严禁这个合作的达成,以为自己的电子支付系统checkout开路)。

    一直到08年年中,德沃尔夫才拿下了掌控权——这个时刻是他创建MySpace之后的四年。在这四年里,从一开始印MySpace的T恤衫和Intermix讨价还价,到后来被排除在MySpace商业经营之外,MySpace已经浪费了大量光阴。一言以蔽之,像创始人被局限于仅仅能对功能开发有那么点主导权的网络公司,能成气候的,几乎没有。

    第二个因素在于“第三方开发平台”。Facebook的胜出,并非实名不实名的问题,而是MySpace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新闻集团总裁彻宁在06年9月说:几乎所有所谓的web2.0网站…都有50%的访问量来自MySpace,所以,我们未尝不可展开平行业务,我们并不一定要收购它们,但是我们一定要让那些网站中的每个成员都看到我们真正的竞争力。

    这段话几乎是在向MySpace上的第三方开发者宣战,不过这倒是符合新闻集团这个大型传媒集团一贯的思维逻辑:全方位控制本公司产品的制作和发行。真正的网络公司并不是怎么考虑问题的:有足够的第三方开发者云聚周围,才是要追求的目标。

    我们来看看Facebook的进路。07年5月,F8大会召开,只有65个开发者和85个应用,随后Facebook基本停止了应用的开发,转而向基础架构方向发展。到了11年,有700万个应用和网站植入了Facebook,形成了Facebook生态。这样的星系般的力量,即便是新闻集团,都难以抗衡,更何况技术力量本就薄弱的MySpace?

    新闻集团的经理们永远想不通的一个问题是,几乎是靠MySpace创造出来的Youtube(早期这个网站的主要流量便来源于MySpace)最终投向了谷歌的怀抱,且成为新闻集团的Hulu的重要竞争对手。Youtube几乎就是被MySpace自己给赶跑的。

    最后一个因素是:MySpace其实并不以技术见长。Facebook是06年发布“好友动态”这个功能的,圈内俗称“timeline”。在timeline里,用户可以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好友的动态。这个事情听着很容易,其实是一个技术活。在06年的时候,Facebook就必须为每一个用户大约3万条备选消息中挑选出60最可能引起该用户兴趣的条目,用户还可以个性化调整消息提示的多寡——要知道,用户端的个性化就意味着系统的复杂化。随着Facebook的茁壮成长,后来它需要每天有效处理1.2万亿条备选消息,但它依然做到了。

    但MySpace却在一年里到处排除故障,给系统打补丁,而始终没有发布过任何重要升级程序和关键性功能。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就是它在不断抢夺第三方开发者的生意:你们做一个,我也做一个。这方面怪不得新闻集团,而是德沃尔夫和安德森的一种“低风险策略”。即便是自家做一个,也效率缓慢。一直到07年10月的web2.0大会,MySpace都还没能拿出供第三方开发者使用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原来他们是想在这个大会上发布的,12月,才山寨出了Facebook的好友动态。

    虽然MySpace起步很早,但它依然败下阵来。重复一遍,这不是匿名实名的问题(事实上,更早的先驱Friendster之所以败给MySpace倒是因为它特别强调实名),而是本文中所提及的三个因素。而这三个因素,我觉得,是极好的“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QQ技术交流群:445447336,欢迎加入!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前一篇:搜狐的江山
后一篇:周鸿祎的战争 >>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