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二维码的未来

二维码的未来

浏览:2414次  出处信息

    徐徐渐进,二维码才有未来。在人们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地接受这种古老的技术之前,商业味太浓的话,二维码将没有未来。

    最近讨论二维码的声音很多,就我个人观察而言,应该是腾讯鼓吹这个技术所致。微信有一个“扫一扫”的功能专门用来扫二维码来获取里面的信息。马化腾甚至用“二维码将成线上线下关键入口”来表示他对二维码的期许。

    其实二维码并不是什么太新的技术。我个人第一次亲手使用二维码的时间大概是在07年。当时一位朋友正在做一个创业项目,这个项目能够让一个网站(或博客)生成一个二维码,然后由用户通过扫二维码从此可以在手机上阅读这个网站。这个项目后来不了了之,虽然彼时我觉得非常神奇。

    所谓二维码,基本上就可以理解为更加复杂的条形码(这只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理解,事实上二维码也是一种条形码)。条形码今天的应用相当广泛,但凡一个正规的商品都会印有一个条形码。不过所包含的信息远远不如二维码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用条形码的发展来预测一下二维码未来会不会成为“线上线下关键入口”,以及如何才能成为。

    条形码一开始的发明用途是用来做邮政单据分拣,它可以节省很多劳动力。后来被零售业广为采用的重要原因在于对货物的归类存放以及结算时价格识别,还包括销售情况的汇总清点。今天在超市购物,你很难想象如果一个商品背后没有条形码,结账时会发生什么情况:结算员又要输入货品名称,还有输入价格。前者还得遵守规范的货品名称不能乱输。没有条形码,几乎就可以说超市很难存在下去。

    所以,条形码很明显是一种用于节省成本的技术,而不是招揽生意。但二维码,按照今天的解读,似乎成了一种招揽生意的手法。比如一本杂志的广告边上印有二维码,读者可以扫描一下获取更多的广告信息。这种做法其实是增加了成本,如果不能获取更大的收益,这种技术在商业上是没有大范围被使用的可能的。

    通常意义上,节省成本的技术和最终消费者关系并不直接,故而条形码在零售业被用得如火如荼,但一般消费者压根不关心这个玩意儿,没有什么人会去弄个扫描器来扫一扫这个条形码里面到底是什么。但如果是一项用于招揽生意的技术,和用户就要发生关系了。如果用户没有扫二维码的设备,商家再卖力,也不过是“俏媚眼做给瞎子看”罢了。

    前文提到的我那位朋友的项目之所以最终销声匿迹的原因就在于,手机本身并不提供扫描二维码的功能,你必须再装一个软件或应用。不过,微信的崛起后,引发了包括阿里、新浪微博、搜狐等诸个网络公司的跟进,用户端能扫描二维码的,变得越来越多起来。但这个条件还不够:有这个功能,未必会去用。关键看供给方在二维码里能提供什么。

    目前更多对二维码表示出兴趣的还是媒体(尤其是有网站的媒体),它们多了一根接触用户发送信息的管道。这其实是一种订阅机制。从数字发展史来看,大致订阅管道历经了email、RSS(一种订阅技术,非常技术化,用的人相对很少)、微博乃至微信。Email已经被看成是一种垃圾邮件的做法,RSS失之过于技术化,微博订阅可能会让信息淹没在用户的timeline中,看上去微信(其实是利用二维码扫描完成一次订阅)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商家会不会利用它来做促销信息推送?依托短信的电子报是成功的,这个经验至少说明依托二维码的订阅机制推送广告可行。我个人以为,趋势应该是媒体在二维码中得以立足,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这种方式获取信息,然后才是广告信息入驻。利用媒体的内容,让用户习惯这种定制方式,才是商家利用二维码做营销的基础。

    徐徐渐进,二维码才有未来。在人们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地接受这种古老的技术之前,商业味太浓的话,二维码将没有未来。

    ——《经济观察报》 约稿 ——

    关于文中提及的二维码成本问题,多说两句。其实二维码本身的制作很简单,成本可以低到忽略不计。但二维码我个人推断,会有监管成本。这个东西毕竟不是文字图片,一眼就能看明白,不扫就不会知道二维码里究竟蕴含着什么信息,而且二维码生成太过容易,分分秒秒就可以搞出n多个。这会对信息监管带来麻烦。接下来的事情,熟谙中国信息监管的读者,你们懂的。

建议继续学习:

  1. 微信扫码登录网页实现原理    (阅读:15743)
  2. 二维码的生成细节和原理    (阅读:12460)
  3. 微信二维码登录的原理    (阅读:5606)
  4. 什么是二维码?有什么用?    (阅读:4614)
  5. QR二维码的攻击方法与防御    (阅读:3452)
QQ技术交流群:445447336,欢迎加入!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前一篇:周鸿祎的战争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