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为什么要学好英语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除去普通的英语课程,专业课程里还有一门《计算机英语》。当时大家的普遍认为,普通的“英语”是过四六级用的,《计算机英语》才是专业真正需要的。
等到工作了,我发现很多人都持这样的观点:程序员应该学好英语。这样才能方便地查找资料,迅速地学习最新的知识。换句话说,“学好英语”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是“学好专业英语”——这项要求已经很高了,我曾经在《程序员要怎样学英语》里提到,不但要能看懂文档,还要知道“黑屏”是blank screen,“死机”是system halt,否则查找就会很费力。
但是今天我想强调的是,对程序员来说,学好“英语”而不是“专业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只学好专业英语,看得了技术文档,但那一大堆专业术语和概念可能会像陨石一样,没来由地坠落下来,只能生吞活剥地硬背。如果学好英语,你才会有融会贯通的感觉,知道那些术语和概念原来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底下连着根茎。
程序员经常被认为是呆头呆脑的古怪家伙,讲一口外人听不懂的语言,其实技术世界里的很多术语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借鉴而来,是非常形象而有趣的。可惜,这些意味和趣味无法通过翻译传递,也很难在硬邦邦地研读时体会到。所以如果你只看中文资料,或者以学习“专业英语”的态度来对待,即便能记住,也只能硬背下来。天长日久,“古怪”的感觉也就油然而生了。
比如说cache和buffer,这两个英文单词是完全不一样的,但中文分别翻译为“缓存”和“缓冲”,看起来非常像,很多人确实会搞混(不要吃惊,我的面试经历已经证明了)。分得清的人都知道,“缓存”是cache,“缓冲”是buffer,不过其中还有些麻烦,因为“缓存”很多时候是用于读取的,“缓冲”很多时候是用于写入的。为避免混淆,很多人干脆放弃中文直接说英文,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但是cache和buffer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们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地里长出来的?答案是后者。
cache在“缓存”的含义诞生之前就存在了,意思是a secret place of storage,也就是“用于存放物品的隐蔽区域”,比如动物贮存食物的地方,或者人类埋藏金币的秘穴。所以用cache来命名计算机中的“缓存”是非常恰当的:cache把数据存储起来加快读取,而且它必须是隐蔽的。我已经见过无数程序员写的不透明缓存了,这种“缓存”必须改动主线业务,使用和维护都异常麻烦,如果程序员多懂一点英文,知道cache原本的意思,问题会少很多吧。
buffer也是这样,它原本的意思是devices or pieces of material for reducing shock or damage due to contact,也就是“用来减少接触时产生的震荡或损坏的装置或材料”,比如为了用于逃生的气垫,或者汽车上用的减震器。用buffer来命名计算机中的“缓冲”也是非常巧妙的:buffer用来解决两种设备在数据交互时的数据丢失(或者阻塞等待)的问题。我读大学的时候,老师特意强调“缓冲是用来解决速度不匹配的问题”,让大家印象深刻。但是如果大家多懂一点英文,知道buffer原本的意思,估计不用老师强调自己也能理解了。
再比如serialize和flatten,这两个单词Java程序员都熟悉,其它程序员也不会陌生。前者是“序列化”或者“串行化”嘛;后者,嗯,有些人翻译为“扁平化”,还有些人干脆不翻译,就叫flatten好了。总之,这两个词都比较难记忆,给其他人解释的时候也很麻烦。
文档里是这么描述serialize的:the object can be flattened into bytes and subsequently inflated in the future。不妨看看flat和serial原本的意思。flatten的意思是“打扁、推倒”,serial的意思是“无间隔的规律摆放”。这样看来,整个描述是非常形象了:“序列化”指的是把对象拆散成一堆紧密码放好的字节(也就是字节数组啦),之后还能组装起来。有很多人纠结serialize到底是“序列化”还是“串行化”,如果你懂得seralize和flatten的真正意思就会知道,“序列化”还是“串行化”都不合适,但是,也无所谓。
没错,程序员面对的是机器和科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就没有任何乐趣,就需要硬生生造出很多“天外飞仙”一般的术语。恰恰相反,许多技术术语都像庄稼一样,把生活经验当成诞生的土壤,所以显得非常生动形象。如果程序员的母语是英语,他看到cache, buffer, serialize, flatten之类的单词,虽然也要学习其专业含义,但有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可以借鉴,所以“背靠大树好乘凉”。但如果程序员的母语是中文,英文又不够好,就没有这种优势,那些专业术语就像陨石雨一样难以理解和应付,只能生吞活剥,麻烦不说,久而久之也容易变得无趣。
有人说,好的翻译可以解决这种问题。一定程度上来说确实如此,比如董乐山先生当年翻译的“导弹”,朗朗上口又生动形象,大家一听都明白。可惜如今这样用心的翻译家已经太少了,加上新单词出现太快,翻译的速度根本跟不上。所以对程序员来说,真正的出路还在于自己,不要自我束缚在“专业英语”的世界里,而是要认真完整地学英语,了解英文单词本来的意思,真正懂得用英语思考和理解世界,才能收获融会贯通的效果。
当然,这个道理反过来也是成立的,还记得前不久被关掉的“曲径”吗?它的命名和cache, buffer, serialize等等一样,其中的逻辑“不足为外人道也”,老外程序员如果只懂中文技术资料,看到这个名字多半也要挠头瞪眼了。
建议继续学习:
- 再谈程序员学英语 (阅读:5135)
- 关于程序员学英语的经验 (阅读:3892)
- 提高你的计算机英语阅读能力 (阅读:3290)
- 网站分析常用英语名词速览 (阅读:2310)
- 程序员为什么要学好英语 (阅读:2034)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作者:Yurii 来源: 乱象,印迹
- 标签: 英语
- 发布时间:2016-02-07 14:45:35
- [54] IOS安全–浅谈关于IOS加固的几种方法
- [52] android 开发入门
- [52] 如何拿下简短的域名
- [51] 图书馆的世界纪录
- [49] Oracle MTS模式下 进程地址与会话信
- [49] Go Reflect 性能
- [47] 【社会化设计】自我(self)部分――欢迎区
- [46] 读书笔记-壹百度:百度十年千倍的29条法则
- [35] 程序员技术练级攻略
- [29] 视觉调整-设计师 vs.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