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和交互
    无论是在web页面还是手机应用,信息往往无法在一个页面全部展示,这就需要用到一些可以扩展页面信息的交互模式:分页(Pagination)和加载(Continuous Scrolling)。分页和加载都是非常常见的交互模式,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也正是因为太常见,我们甚至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浏览到页面的底部时,看到分页就顺手点一下,自动加载了就继续阅读。但正是这小小的一点,也会带给用户很不同的微妙感受。下面就来聊聊这些小差异带来的大不同。
    整体的感觉win8操作系统还是非常快速、流畅、直接的,这是一次尝试,微软试图把人们对PC的操作习惯向更触摸更移动的方向迁移,但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但是win8的设计哲学还是很应该得到认可的,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家说到简单、直接、快速这几个词的时候,联想到的不仅仅是李小龙,还有这样一个敢于尝试的操作系统。
    研究SNS网站的信息传播,首先需要深入分析信息的产生与获取、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以及信息的整个传播的过程。通过对SNS网站信息传播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其抽象为一个颗粒度较大的“元过程”,由面向对象的思维,我们整理元过程涉及的三个实体—发布者、内容、获取者。"元过程"构成了SNS网站信息传播的基本细胞,那么将无数个元过程连接在一起的关系链接构成了社会化信息传播的脉络。
    菲茨定律是用来预测从任意一点到目标中心位置所需时间的数学模型。 它由保罗.菲茨在1954年首先提出。这个模型考虑了用户定位点的初始位置与目标的相对距离以及目标的大小。菲茨定律虽然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但其在人机交互(HCI)和设计领域的影响却最为广泛和深远。
    有限状态机(FSM)是设计和实现事件驱动程序内复杂行为组织原则的有力工具。 早在2007年,IBM的工程师就提出在在JAVASCRIPT中使用有限状态机来实现组件的方法,现在结合KISSY等现代JS库和框架提供的强大的自定义事件的功能,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状态机设计出代码层次清晰,结构优雅的前端交互组件。 今天,我们会通过设计并实现一个下拉选择(模拟select)组件来一步步说明如何利用FSM和KISSY来设计和实现一个有复杂行为的交互组件。
    在设计中经常遇到这几个问题: 1.想要网站兼容手机、平板电脑、pc,就得为不同的设备定制不同的版本。 2.想要网站的某些页面在宽屏显示器下一行显示更多的内容,又得为宽屏定制一个版本。 3.很多人并不是在全屏的情况下浏览我们的页面,如果让页面随着浏览器宽度改变而相应的调整会不会比较好? 有没有办法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 响应式Web设计(Responsive Web design)的理念是页面的设计与开发应当根据设备环境(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系统平台等)以及用户行为(改变窗口大小等)进行相应的响应和调整。具体的实践方式由多方面组成,包括弹性网格和布局、图片、CSS media query的使用等。无论用户正在使用pc、平板电脑,或者手机,无论是全屏显示还是非全屏的情况,无论屏幕是横向还是竖向,页面都应该能够自动切换分辨率、图片尺寸及相关脚本功能等,以适应不同设备。  
    iPhone5和iOS 6已经发布好几天了,相信很多童鞋都已经刷上了iOS 6。我们在之前就发表过《iOS 6中Safari对HTML5的支持》,但是除此之外,实际上市的iOS 6具体支持还有哪些新功能?让我们一起看下...
    响应式Web设计(Responsive Web design)的理念是页面的设计与开发应当根据设备环境(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系统平台等)以及用户行为(改变窗口大小等)进行相应的响应和调整。具体的实践方式由多方面组成,包括弹性网格和布局、图片、CSS media query的使用等。无论用户正在使用pc、平板电脑,或者手机,无论是全屏显示还是非全屏的情况,无论屏幕是横向还是竖向,页面都应该能够自动切换分辨率、图片尺寸及相关脚本功能等,以适应不同设备。
    微信在版本迭代演变过程中,一直在潜移默化地教育用户使用二维码。从当初的使用二维码来添加微信,到现在的使用二维码进行网页版账号识别登录工具以及商家优惠活动二维码识别。大家渐渐地对二维码不那么陌生。说实话,二维码作为一项新的技术,自问世就被炒的火热。但二维码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很少见到单独提供二维码服务的应用。因为二维码是个寄生类应用,单独出来是个鸡肋,例如我查查,关键是识别以后怎么为用户提供服务,创造价值?
    由于电商网站类型的不同,购买按钮的设计就会不同。因而购物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还会影响到后续的购买流程、个人中心模块的结构。总之,不同商业模式的网站,为用户创造的购物体验也是不同的。   以下是笔者基于日常使用对B2C和C2C两类电商网站的一些细节进行的分析,由于没有实际数据的支撑,也许分析得还不是很完善,希望能与有此设计经验的同仁进行更多交流,以期完善此文。
    当用户在苹果应用商店里寻找新应用时,往往基于设计来考量是否购买。生活中,或许很多人告诫我们不要凭借封面去评判一本书;既然无法试用一款应用,那么截图成为我们评判一款应用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 既然用户无法通过浏览App Store来判断应用的易用性和代码健壮性,那么将设计作为评判依据是合理的,这意味着同类应用竞争时,往往具备优秀的体验设计的应用更受欢迎。 如何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呢?有如下五点建议。
    “怎么了?”除非你对某类对话框已司空见惯,否则遇到,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样的?这种体验就像你明明急着去赶车,途中却不断被拦住塞传单一样。不能否认,它是一种打断,有时甚至会成为打扰。做为设计师,虽知“打断”暂不能杜绝,但不使之变为“打扰”,却是我们该努力做到的。
    反馈和交互意味着通过合适的反馈以及和程序之间的交互从而让用户时刻知道现在发生了什么,而不仅仅是当事情出错时显示一个警告。我们暂时将反馈分成2种类型:一种正面反馈,另一种为负面反馈。对网站用户而言反馈属于提示信息类型的一种,从用户注册账号输入错误的提示,到退出成功的提示,都是属于反馈式交互设计的范畴。
    本文是喷新浪微博的分组功能产品设计的,想必大家用过的很多互联网产品都会有分组这个功能,今天就在纯产品角度讨论一下这类单向Follow机制产品如何设计分组这个功能会比较好!
    大多数网站都挤满了小号的文字,使人阅读起来感到很痛苦。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稍作思考就会发现,没有理由将如此多的信息都硬塞进一个小小的屏幕当中。其实,这只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因为过去的时候屏幕真的是很小。 屏幕 VS. 杂志:100%并不大(来自Wilson Miner) 所以… 不要让我去调节字体大小 我可不想每次访问一个网站的时候都要去更改我的浏览器设置! 不要告诉我繁杂的页面看上去更好 拥挤的页面看上去一点也不好,反而会令人很不爽。向页面中填塞各种内容对于可用性来说没有任何帮助。这种把各种信息都丢给我的做法,我只能理解成你太懒了。我希望你可以思考和预先筛选一下重要的信息进行呈现,而不是让我来做。 不要告诉我滚动很糟糕 因为如果这样,那么所有的网站都很糟糕。滚动并没有错,一点也没错。
    本文试图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解释和探究为什么段首要空两格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 本文主要讨论中文内容呈现过程中要不要在段首空两格的问题。
    最近准备做一个设计文档的分享,但是一直没有时间整理好keynote,这里先分享一个设计文档模版,以及模版中每个元素的使用理由与方法。之后的设计文档分享中,会加入更多的设计文档案例来分析讨论。
    导航在Web中扮演一个回答用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角色。好的导航是一个网站的主要基石。而在开始设计一个网站或者改版一个网页时,它往往是设计师第一个面临...
      最近在研究“信息可视化”,因此首先需要定义研究范畴。   信息可视化的定义之前有同事研究过,本文只简单摘录wiki的定义:   信息可视化(英文: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是一个跨学科领域,旨在研究大规模非数值型信息资源的视觉呈现,如软件系统之中众多的文件或者一行行的程序代码,以及利用图形图像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数据。与科学可视化相比,信息可视化则侧重于抽象数据集,如非结构化文本或者高维空间当中的点(这些点并不具有固有的二维或三维几何结构)。        特别区别一下“信息可视化”和“科学可视化”概念。在一些书籍中,这两类可视化设计都是未经过区分的。   
    摘要: 良好的移动用户体验要求Mobile站点的设计不同于PC站点。本文介绍了如何针对Mobile站点和PC站点两种网站,进行两种不同设计,并且采用交叉链接的形式使两者更好的运转。 通过对数百个站点可用性的测试,可以了解到对mobile站点进行优化的要点如下: 构建独立的针对移动设备进行过优化设计的网站(或者mobile网站)。这是因为,移动设备的可用性要求比PC网站要高很多。                          ○  如果可以构建一个移动应用程序也许会更好——至少在现在是这样 如果移动用户正在访问你的PC网站,请将他们重定向到mobile站点。不幸的是,因为mobile网站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往往不够靠前,结果导致移动用户经常被(错误地)带到PC站点,而不是访问到具有更好用户体验的mobile网站。
[ 共257篇文章 ][ 第3页/共13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
© 2009 - 2025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