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劣松.良品
    一次针对轻博客发展方向的探讨,仅作记录。 到底是博客,还是社区? 其实,这个产品没有一个本质或者唯一的答案,不能将其百分之百栓死在一个定位上,所以,绝对是博客,或者绝对是社区,或者绝对是媒体,都不正确。同问,豆瓣是书影音工具还是社区?微博是媒体还是社区?大众点评是查询美食的工具,还是挖掘草根力量点评美食的社区?无论说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能绝对。 轻博客朝着社区做?还是照着博客做?其实可以换一个问法。 有些人,把它当纯粹的记录工具来用。有些人,把它当做官方信息发布,对外宣传这个链接。有些人,不仅当做博客,而且展示作品给其他人,与其他人互动交流。那么,我们考虑一下,以上几种用法,哪一种对我们更有价值?或者说,对产品更有贡献?
    总结一下近期产品心得,以表示对自己业务能力的鞭策,和对其他人业务能力的态度。 职位细分是必然趋势,也是入行门槛降低的直接原因。 刚开始,大家做网站的时候不太讲究视觉和排版,写代码的人搞个差不多,可视化就得了。那时候的工程师都是适合那个时代的小全才,自己写代码自己做交互自己做视觉。后来发现网站太大了,做不过来,得有专门的人帮忙做做前端,所以有了美工。再后来,人机交互更加复杂,面对的用户更加慵懒和白痴,不得不让可用性更加简单易用,就有了专门做交互设计的人。再再后来。。。。。。。。。
    整体来说,最靠谱的产品决策,应该是最前线的产品执行者,通过长期摸爬滚打中获取的大量信息反馈所内化成的产品感觉来做出的。当然,这样就应该让所有KPI都压在这种人身上,谁决策谁负责。但更多的显示情况,往往与这种模式大相径庭。其实,就算大相径庭也无妨,必经本来大部分产品执行者也不靠谱,无论谁决策,都不影响产品失败的结果。可惜的是,少数靠谱的产品,往往也会被这话总情况扼杀。所以,这种人,大部分都去创业了。
    发现产品中出现的问题之后,产品经理的作用,最起码应该是把这些问题背后的需求发掘清楚,翻译给大家和自己。交互设计师的作用,则应该是根据需求层面对该问题的解释和衡量,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但真实情况是什么样?有时候,项目紧张,没有条件和时间做完整的用户调研或测试,几个人一起拍脑袋决定,几个拍脑袋的人却都不靠谱。有时候,需求模棱两可,竞品分析一下其他几个产品的做法,然后东施效颦,几个被拿来分析的产品却都不靠谱。
    问题:在产品发展和项目推进过程中,如何追求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恰当的? 下文中提到的所有项目管理观点,全部都以“利于产品发展”为最高优先级的大前提,其他利于团队团结、公司发展等细节都次之。(当然都是可以方向一致、相辅相成的,你懂的。) 在一个产品发展过程中,根据架构背景、项目背景、产品背景三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当前项目管理的最后方案,才能保证“利于产品发展”的目标。三个背景缺一不可,少评估...
    最近跟的项目以及身边的产品,经常暴露出社区与媒体间的概念问题,让我困扰。前期跟已去腾讯的成语王子聊过这个话题,他对社区概念的梳理,对我的启发很大。之后,有机会跟一帮媒体出身的团队深入合作,再次加深了我对媒体与社区的认识。另外,我从来没看过其他牛人撰写的社区与媒体概念的产品文章,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自己的经验。
    过度设计,一般是说技术开发中,对于逻辑复杂、技术先进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技术框架虽看似华丽却复杂难用。若说到产品功能及交互的过度设计,应该是“过度追求体验完美、需求满足”而导致的“实际体验下降 or 长期产品定位偏离 or 功能没人用”的悲惨结果。
    最近一直在跟的一些项目,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反复,原因有很多。深入分析一下问题根结,希望以后能避免。 关键词:产品负责制、确认层级机制、产品脊梁、靠谱 问题: 1、项目初期,产品原则已经开会统一、皆大欢喜,但中期却在产品原则上出现分歧。甚至在产品面临上线时,还有人为该产品赋予新的定位。 2、产品设计环节中,在产品需求和定位已确认的情况下,纠结在“不符合需求、偏离定位”的设计细节,僵持不下、浪费时间、拖垮精力...
    现在,凡是稍微大一点的网站,一定有一张个人主页、一堆用户关系、一串动态信息流、一批用户推荐。用户累不累?从facebook和buzz开始,这种累的感觉,越积越多、比比皆是、避之不及,只能逆来顺受。 记得刚开始玩儿论坛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两个论坛:既生、天堂海,都关了),设置自己的头像、介绍、签名,重视的不得了,就像在选自己唯一的面具。现在,到一个社区,看见选择头像就烦,随便扔一张系统图片在上面;看见一堆用户推荐...
    轻博客中的用户关系跟人人网等显然不同,后者是赤裸裸的人际关系,前者隔着一层“兴趣”。用户之间没有兴趣,就无所谓关系,更不会有针对性的互动,便成不了社区。这种隔着一层兴趣的二部图(百科)关系,是比较弱得,国内这群用户对这种弱关系买账吗?
    回顾轻博客产品本身的核心竞争力 1、最大化传播范围的互动模式 说白了,这一点像微博,“单向关注”的关系模式,鼓励用户“转发”和“喜欢”优质内容、“关注”感兴趣的博客,并且让各种用户互动提醒与内容本身一起传播;此外,通过强大的API开放功能,可以合并facebooke\\twitter\\flickr这种平台级产品。 2、极佳的内容展示及浏览效果 说白了,就是比任何其他产品都更加精致、好看,让用户轻松拥有近乎完美的博客页面视觉效果;...
    点点(diandian.com)、宽途(kuantu.com),和蓄势待发的推溜(tuiliu.com),国内互联网市场不断涌现出独立创业的轻博客网站,无一不再模仿tumblr。就像当年TWITTER成名之后的嘀咕、饭否等等。但是,轻博客,可以在国内活的很好吗? 劣松猜你喜欢看: 体验产品:TUMBLR ...
    产品人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想法,这其中极少数“应景且靠谱”的想法会成为产品、惠及网民,而更多产品想法只会成为谈资、或博文素材,比如下文中的这片想法。那么,产生不应景、不靠谱的想法是不是错误呢?我认为不是,这种“产生想法――想法博弈――想法毁灭”的过程,对于一个产品新人来说,至少算是一种对互联网市场的猜想、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对产品策划模型的创造。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可以通过简单的市场调研、理性的需求分...
    目标群体,相信每一个从业者对这四个字都非常熟悉,就像射手眼前的标靶,恨不得一击命中。对于一个还在构思中的新网络产品,目标群体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一切产品需求的归属:靶心;也意味着一切营销手段的能量:射程。”
    面对用户提出的需求,有时候经常感觉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有时候又感觉需求本身就是答案、没有必要下手。面对需求分析这种事儿,就没有一个模式化的解决方案吗?没有答案,但却可以模拟场景: 场景一:一个朋友面临春运回家订票的强烈需求,准备通过电话订票,在千军万马中抢得一张回家的希望。为了尽可能放大订票成功的几率,朋友找我帮忙,让我帮他打电话一起订票。 方式一:抢电话线路~跟朋友一起打电话订票; 分析:海量用户...
    “要学会做减法,少做就是多做”――――很多很多业内人如是说。慢慢的,所有产品人员都将这句话当做至理,时时提醒自己。如何体会到这句话的精髓?如何让自己在做产品的时候,对这句话感同身受?急不得。要逐层修炼,方可修成正果: 第一层:学会“需求博弈” 有时候,经常面对某一类需求或某一个功能,要决定做与不做。其实,是在对比和权衡这个需求本身的价值,是在做一次博弈。博弈的过程或快或慢,但答案却没有对与错,因为一...
    最近时间过的不咸不淡。索性就让自己思考,无论对错也不能停转。 自己小白,前期一直对互联网中的分众和垂直这两个词语没什么概念,最近四处浏览了一点东西,才有了几点直观感受。博客分众,可以理解为“让读者更乐意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这一句话概括的目标进一步细分:读者、乐意阅读、感兴趣的内容,即做博客分众的三大前提或三个层次。其实实际操作起来,三者必然混为一体、相互影响。但作为一个问题的三个层次,逐层递...
    一个用户到了某个网站的门口,从跨进门槛到找到自己的座位,这个过程中网站要做的,一是让用户尽快坐稳,该干什么干什么;二是让用户快速熟悉房间,保持新鲜感,至少在坐下之前,主人应该送上杯水或两本杂志,让用户既感觉到主人的热情,又轻松发现了新的网站兴趣点,在座位上骚动起来。网站们是怎么做的呢? 记得很久之前听过一个例子,说某家网站的注册流程中,对电子邮箱确认邮件的某句表述稍作修改,使得注册成功率大幅提升,...
[ 共18篇文章 ][ 第1页/共1页 ][ 1 ]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