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读书(五):新媒体(互联网)理论书

读书(五):新媒体(互联网)理论书

浏览:1602次  出处信息

    我在这个系列的前文中说过,有所谓实务书,也有所谓专业书,实务书是最贴近实际操作的,专业书是讲一个或多个实务操作时候的理念的,而理论书,就和具体微观的实务操作离得相对远点。即使在谈微观问题,也比较笼统。更何况,大部分的理论书,谈的都是宏观问题。

    很多人很轻视理论――我以前也是――但其实理论就是个归纳的过程。归纳好了,就可以演绎。我们小时候学1+1=2的时候,都是从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2个苹果开始的。归纳好了,就变成1+1=2,然后再进行演绎:1个桔子+1个桔子便是2个桔子。

    人文社科的理论具象表现为一种变量和一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说,越帅的男性越容易得到女性青睐,其实这就是一种理论的雏形:帅这个变量和青睐这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比。当这种雏形――专业名词叫假设(hypothesis)――被实际数据验证后,就成了理论(theory)。

    但人类社会中,单一变量和单一变量形成关系的理论很少,通常情况下,需要多变量。比如帅、聪明、有产这些变量加上去后,被青睐的可能性加大了。那么,这三个变量各占多少呢?各自的关系又如何?再复杂一点,那一头,什么样的女性青睐呢?又多了一侧的变量集合。于是,模型(model)出现了。模型是较为复杂的假设关系,模型被证明后(可能是定量证明的,也可能是定性证明的),就成为理论。故而,事实上,大量的理论书,也许叫模型书更为恰当一些。

    扎扎实实地做一个理论,对两样学科要求很高。要么是数学,要么是哲学。前者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后者是定性研究的源泉。所谓数学是所有学科之父,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大抵就是这么来的吧。我个人这两个都不怎么的,故而这辈子怕是建构不了什么理论,只好努力去做个二流学者:评判理论。

    我是蛮喜欢看理论书的,一方面兴趣所在,一方面工作需要。在理论建构方面,老外比我们做得出色。有时候我认为,中国互联网没有创新,甚少理论基石是原因之一,搞个sns都是借用别人的所谓六度理论。归纳不到位,演绎也难。

    这方面的书,我应该一篇文章列不完,会有几个续。

    网络共和国

    这应该是我最早接触的网络理论书中的一本,也是我最钟爱的一本。相当薄,区区12万字,简直应该叫成“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谈的是民主和网络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网络有带来信息窄化的可能(拜大量的度身定制功能)。我相当认同。我认为“人以群分”的各种SNS(包括微博)的确很容易带来小团队思考(small group thinking),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不能被那堆有link的人所发出来的信息所误导,事实上,客观现实,未必如此。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网络民意不等于社会民意。我是相当反对将整个社会的事用网络投票来体现民意的。在中国,只代表了三分之一弱的人口。

    07年我写过一个短书评,不赘。

    思想的未来  代码

    这也是我早期接触的书籍,作者Lessig是美国著名的大律师,Napster音乐版权案他就是辩护律师,creative commons这种版权协议,也是他的发明。我在版权上面的很多想法,受他的影响很深。

    《代码》后来作者写了第二版,但代码2并没有印成实体书,而是遵循cc协议的原则在网上自由传播。我一度尝试翻译过此书,但翻译了大概四章之后,就虎头蛇尾了,鄙视一下自己。

    代码作为书名,很容易被误解为一本技术书。但完全不是。Lessig在此书中的主要观点是:由代码组成的网络空间正在变为一个高度可规制的空间,而不是什么自由世界。――我对互联网的一些悲观立场,某种程度上,来源于此。虽然近来有些松动,但技术不是中立的这一看法,我始终没有改变过。

    《思想的未来》是一部讨论互联网版权的书,作者很明显认为现有的版权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我们人类思想的未来。我也写过一个短书评,不再展开。

    新媒体百科全书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本书是我有一年北上参加清华一个小型论坛所得到的赠书:这本书很贵,要100个大洋(找钱2块)

    虽然我们有了类似wiki这样的东东,但身边还是应该有本工具书。作为大百科字典而言,wiki是做得最翔实的,可惜中文条目很少。而国内的百科通常不会太翔实。这本书,恰恰就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内容――虽然总条目数并不多,但很精。

    比如上面提到的Lessig,作为一个条目此书中有,长达3页有余,介绍得相当详尽。

    数字化生存

    95年出版的此书可以用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来形容,但奇怪的是,现在居然没有卖了。这么有名的书,为何不三版四版呢?

    严格意义上,这不是一本理论书,作者自己也承认只花了六个星期就写完了――理论不是这么搞法的,呵呵。但这本书的大名,来自于它的预言实现了:计算不再仅仅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

    但是,作者有很明显的技术工具倾向,有些地方也委实太过乐观。是的,我们是数字化生存了,但不见得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光看此书是不够的,需要再看看波斯曼的《技术垄断》来平衡一下。反之亦然。

    众声喧哗

    《数字化生存》的译者就是此书的作者,此书源自于胡泳师从人大张鸣教授作为政治学博士的毕业论文。

    这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在网络空间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政治学的范畴)。在前网络时代,公私之分是很清楚,或者说,很稳定的。但到了互联网时代后,这个分界变得游移不定起来,胡泳做了很好的剖析和研究。

    说到胡泳这个人,这是一个相当异类的网络界学者。早年他从事传统媒体《三联生活周刊》,后来又很起劲地琢磨瀛海威。97年写了《网络为王》(天,97年,我还把互联网看成一个可以看花花公子一小撮照片的工具)。翻译的《数字化生存》几乎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的启蒙之作。

    在此系列的(三)中,我提到了《我们的防火墙》。我当时还没注意到,这两本书的书系“思想@网络.中国”的策划人就是张树新女士。看来瀛海威结束之后,她并没有离开网络。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每当我想起这句瀛海威的广告语,都会心情澎湃,激动不已。以至于曾经在一次公司内训上,哽咽无语。瀛海威是消亡了,但这份理想,这份伟大,将永远存在。

建议继续学习:

  1. 程序员必须知道的几个国外IT网站    (阅读:5818)
  2. 互联网产品经理,全方位入门,图书推荐    (阅读:3975)
  3. 关于读书 - 我的经验与分享    (阅读:2143)
  4. 一篇关于新媒体和新媒体营销的小结    (阅读:2052)
  5. 新媒体艺术的分众性研究    (阅读:1890)
  6. 读书(二):新媒体(互联网)实务书籍    (阅读:1588)
  7. 读书(一)    (阅读:1556)
QQ技术交流群:445447336,欢迎加入!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2009 - 2025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