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设计思想 --> 谈谈相片群

谈谈相片群

浏览:1292次  出处信息
今年4月看到ZangZing的科技报道,那时它还主打“多人相册”的概念,这是基于Web的一项新颖服务。

    但我并不看好。

    作为工具导向,Web端的群相册用起来太麻烦;作为兴趣导向的话,很明显又不带感,干不过Pinterest之类。又过了几个月,ZangZing真的就改版了,转型做各种开放API服务的的相片聚合,之前的多人相册功能被折叠起来。

    当时对ZangZing的观察,让我开始考虑“移动端多人相册”这个概念。我一直是Instagram的用户,曾经重度,后来僵尸。移动端的主流相片分享服务还有一些尚未实现的需求:

    -缺乏索引性,不能按特定主题聚合相片,检索非常困难

    -缺乏私密性,不能与特定好友分享相片,Google+的Cirle已对此进行了诠释

    4月底,我开始设计基于移动端的多人相册服务,用“多人相册”的方式解决私密性、索引性的问题,项目组内部称之为“相片群”。结果5月一下子蹦出来两款国外APP,上旬发布Tracks,下旬发布Piictu,它们都采用了横向滚动的相册视图+纵向滚动的相片视图,外观相似,内核却是冰与火的两个极端。

    Tracks在建群后,管理员必须手动将成员一个个邀请进来(或成员互相邀请),主打“私密社交”的概念,权限极度封闭。而Piictu的所有群默认为公开属性,不仅自由建群,每个群都能被看见并任意添加相片,主打“兴趣小组”的概念,权限极度开放。

    发展5个月后,Piictu的走势明显强于Tracks,至少在科技博客的报道中,Piictu被频繁提及,Tracks却还是寂寂无闻。不过,按照Tracks的隐私设定(所有群默认为私密属性),就算它大红大紫也是锦衣夜行,外人无从得知。

    按惯例,这两款创新产品在国内被迅速地拿来即用。Tracks的仿制品是“茄子茄子”,Piictu的仿制品是“一拍即合”。茄子茄子的细节还借鉴了另一款相片群应用LiveShare的风格,它的质感更接近纯正的“相册”,同样支持多人要素。

    换句话说,在相片群这个新生的,前景未卜的细分市场下,已经出现了三个创新分支:基于关系的私密相片分享,基于兴趣的主题相片分享,以及二者的兼容形态。甚至那个短命的Slide也曾用PoorParty与Photovine试探进入。

    首先从私密群(Tracks路线)说起,这里有一小一大两个难题。相片群是一项新颖服务,用户怎么理解它?在什么情景下会去使用它?市场是需要被教育的。但由于私密定位,一打开应用只看见空空荡荡,缺乏丰满的案例说明,感到莫名其妙的用户多半就转身离去。即便起兴建立一群,说服好友也来安装应用,亦非易事。冷启动的栅栏横摆在面前。

    比这个更棘手的,是私密社交的情景陷阱。我之前作用户调研,问“有没有一些相片,只想给特别的人看到?”90%的受访者都给出肯定回答,这可能是个陷阱而非机遇。用户当然不会骗人,但你一个月拍多少张相片?其中有多少张只想给特别的人看到?私密分享在大多数时候只是偶发情景,频度低,数量少,用户活跃度不足以支撑内容生态。由此从根本上挑衅了Tracks的价值核心。

    接着再说说兴趣组路线。我在Piictu浏览了大约100个群,其中超过1000张相片的大群包括“自拍、拍T恤、相薄里随机一张,相薄里最后一张,使你幸福的”。基本上,即刻可拍的生活主题最热门,其次是带感的生活主题。产品卖点在于丰富群主题带来的共鸣――“我也拍到过那个!”浏览者也乐于发现出乎意料,又带来会心一笑的生活定格。多彩主题和生动相片产生的化学反应,是Piictu的魅力所在。

    Piictu的危机,在于其产品黏性。目前它的用户与内容产出都在快速增加之中,但并没有迹象表现出,产品能长久地留住用户。由于共鸣度与新奇感不可兼得,有趣的群主题自然是少数;而沉淀下来的内容以生活随拍居多,平均质量低下。我很怀疑一阵子新鲜劲过去之后,Piictu用户的生命周期是否能持续两个月以上,毕竟“我也拍到过那个”与Instagram“这是我的人生”相比,后者的用户价值显然更加持久有力。

    只是后力不济的隐忧,中国的仿制品们恐怕还感受不到。相片兴趣组背后的驱动力更接近纯正而温情的分享精神――国内甚是稀缺。对于国内用户来说,它还不够热闹,缺乏话题,气质平庸,成就不足,仅仅是主题共鸣很难煽动足够的参与感。Piictu的用户生态在国内是相当贫瘠的,如无法捕捉到目标用户群,则邯郸学步。

    从外部观察来看,一拍即合已陷入了危机。产品发布数月,相片数上20张的群还不到三位数,相片最多的群仅200余张(新手报道/晒美食),用户反应冷淡,几个有趣的主题尤其凄凉,仅大路货主题勉力维持。

    另有一款羼杂了Piictu、Instagram、Path元素的国内应用米绘,主打社交而非分享,相片群主题由官方定制(接受用户建议),数量不超过30个,相当于论坛版面,与Piictu的开放式主题貌合神离。观其成效,强话题(如自拍)与明星用户在互动上确有收获,交友的气味甚重,但我并没有看到强有力的产品价值核心。单靠官方的话题组织,无论分享生活还是交友泡妞都显得单薄。

    因此,在我的选择中,从一开始就定位在私密群与兴趣组的兼容形态。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公开兴趣组降低了私密群的冷启动门槛,私密群则拓展了相片群的用途;坏处也很明显,产品气味太杂,设计略显复杂,品牌印象模糊。作为兼容形态的先驱,LiveShare在实际使用中更像是单人相册的(组图)社交分享服务,相片群元素并未被广泛接受,这倒是与产品设计与运营引导有关,非必然路径。

    国内还有一款应用Vida,对LiveShare参考较多,加入了个人记录、同城聚合等元素,颇具新意。只是(组图)个人记录与多人相册的气场截然不同,既然产品设计侧重于个人记录,必然压制多人相册的使用,难以齐头并进。此情形亦与LiveShare类似。

    说这些闲言碎语,不如下场打一个趟子。

    按照我在4月提出的观点,相片群容纳的内容有如下三种:

    -基于强用户关系与泛主题的同事、朋友、家人群

    -基于用户关系与强话题的主题群

    -完全基于强话题的兴趣群

    提出此观点后,Tracks与Piictu分别实践了其中的1、3路线,而我对于路线2另有期待。举例来说,如结伴同游/集体聚会/公司年会/部门活动/亲友婚礼等等,都存在多人拍照/聚合浏览/成员互动/事后回顾/隐私保障的需求,用传统的社交网络推送、相册上传存储、IM群内发图等方式均无法满足。此乃相片群最实用之处,只可惜情景陷阱无处不在――当用户产生需求的时候,他很可能没耐心了解并下载安装一个APP;平时有耐心的时候呢,又没有实际的需求去推动下载。所以单打这张牌也是必输无疑的。

    8月,我参与的相片群项目发布内测版。测试中发现私密社交的频度危机(最开始定位于弹性社交网络),一狠心从偏重社交气场的“群”,转身为偏重工具气场的“多人相册”,使得产品延期至10月上架。在这条创新的小路上,心里忐忑,不知道各路豪杰(超过10款)齐头往前冲,是否能打开“相片的主题聚合-移动分享”这个细分市场。

    大家,好运。

建议继续学习:

  1. 云相册与相片群    (阅读:1464)
QQ技术交流群:445447336,欢迎加入!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前一篇:产品感悟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