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模型再理解
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把KANO模型本地化翻译一下,希望对大家平时做产品的过程有用。
上图是原始模型,现在我改下说法,三条曲线从“功能”的角度去理解。
最下面一条曲线叫“基础(功能)”,没有的时候,用户对产品无法接受,有了,也不会夸奖你,用户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必须做,也叫“must have”,不管成本有多高都得做。在功能列表里,这种功能就不用参与pk了,比如手里的打电话、发短信,当然,也许多年以后不是了。
最上面的曲线叫“亮点(功能)”,没有的时候,用户也想不到,有了以后,用户会赞不绝口,wow,惊喜。比如手机的指纹识别,解决了安全(更多更复杂的密码、证书、外挂硬件等等)和方便这一对矛盾的需求。亮点功能的特性,使得我们在选择“做哪个”的时候有一个诀窍——挑选成本低的亮点功能去实现,比如苹果电脑的呼吸灯?不要费太大的功夫去做一个亮点——除非你在大公司的里的“研究中心、创新中心”。你认为的亮点到底能不能点亮用户,是要运气的,相比下面一种功能,它更像早期投资。
中间的叫“期望功能”,曲线比较平,也叫“nice to have”,这里体现出用户调研的局限性,如果我们简单的去问用户,只能获得“期望功能”,为什么,因为基础用户觉得你肯定有,不会提,而亮点根本想不到。那要让我们的产品更加丰满,怎么办?基础功能,我们说,要靠产品经理的领域知识来弥补,你是做手机的,就必须知道手机要能打电话;而亮点,就需要靠对用户需求、场景、人性的理解了,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谓的“创造需求”,其实,你只是探究到了用户深层的需求,然后创造了一个解决方案。
基础功能只能消除不满,不能带来满意,亮点的重要性在于,有了,才有口碑传播的概念,没有亮点的产品,只会有人用,没有口碑。
一个功能的类别,随着时间会变,一般从亮点到期望到基本,比如手机的彩屏、和旋铃声,在十几年前还是亮点,今天已经没人再提。所谓饱暖思淫欲,由俭入奢易……这也是人类创新进步的源泉。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作者:iamsujie 来源: iamsujie的产品设计: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标签: KANO模型
- 发布时间:2014-04-07 22:45:08
- [53] IOS安全–浅谈关于IOS加固的几种方法
- [52] 如何拿下简短的域名
- [51] 图书馆的世界纪录
- [50] android 开发入门
- [50] Oracle MTS模式下 进程地址与会话信
- [49] Go Reflect 性能
- [46] 【社会化设计】自我(self)部分――欢迎区
- [46] 读书笔记-壹百度:百度十年千倍的29条法则
- [36] 程序员技术练级攻略
- [29] 视觉调整-设计师 vs.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