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奋斗
    这周又看了200多份简历 气喘吁吁之余,分享一下我期望收到的简历是什么样的。 先说标题 很多人的简历命名为【简历】或者【个人简历】 我们的HR通常一天会收集几十份简历一起发过来。如果简历合适,需要约面的时候,会直接回复HR的邮件,“请安排【崔凯】的面试。”如果简历的名称是【崔凯的简历】,便于理解。
    不知不觉自己参加创业公司也已经一年以上了, 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看到或者听到的有意思的典型现象。 在此记录一下。 不过需要声明的是,以下有一些典型情况是负面的,但是对事不对人, 我的创业伙伴都非常靠谱,没有以下提到的问题。不要对号入座。
    大约去年十月份的时候,收到过一封印象深刻的邮件。 内容是关于编程的咨询,一个正读研二的同学, 非计算机专业且编程基础不好, 想找互联网方向的工作,咨询我关于接下去的学习时间如何规划的问题。
    记我那些可怕的职业经历.
    我刚刚工作的时候,面试官曾经跟我说:好好干两年,可以迅速从程序员成长为工程师。当时我觉得太诧异了,从很多招聘启示来看,“程序员”不就等于“工程师”吗,只是“工程师”更好听一些而已。等我工作久了,才知道“程序员”和“工程师”真的是不一样的——程序员只写程序,工程师写能在现实世界中创造价值的程序。 可惜,很多软件开发人员未必清楚两者的差别,甚至做了很久也只算程序员而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工程师。所以我就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谈谈程序员和工程师的差别。 第一,工程师不写黑箱程序。 “程序=数据结构+算法”,这个著名的公式大家都知道,不幸的是,它不适合描述工程领域或者现实世界的程序。有很多程序,数据结构和算法都写得很棒,功能足够强大,系统足够复杂,但是——它很难调试,一跑起来就无法停止,而且谁也不知道程序现在到底在干什么,里面发生了什么。
    最近在高可用架构群、EGO会员群等多个场合,大家都在讨论架构师的能力的问题,架构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在面试时如何合适的评估一个架构师的能力?
    从毕业工作到现在,已经有七个年头,年头虽然不久,但是回过头来看看那些经历的好的坏的有趣的扯淡的事情,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总结。所有人都会或多或少走弯路,本来成长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有时候想起来会感叹,有时候会唏嘘,有时候会一笑而过。我的前一半时间是在华为,这段时间留给我很多回忆(比如这几个瞬间);后半时间在亚马逊,也给了我不少感慨的机会。下面这些故事都是我经历的真真实实的事,有的事情已经过去好久,但我不想把它永远尘封。也许你和我在某些方面,会有共同的体会。
    对程序员来说,学好“英语”而不是“专业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只学好专业英语,看得了技术文档,但那一大堆专业术语和概念可能会像陨石一样,没来由地坠落下来,只能生吞活剥地硬背。如果学好英语,你才会有融会贯通的感觉,知道那些术语和概念原来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底下连着根茎。
     趁年初跳槽人数多,公司想多捞一些员工进来,一直激励员工内部推荐,我也尝试着收集一些简历内推之,但是没什么收获。沮丧之余,越来越感觉到当前互联网行业人才的青黄不接。 一方面是社招太难,特别是对于当前火热的移动开发和Web开发,稍微有一年经验以上的熟练工都是供不应求的情况。各个企业简直就是"跪求候选人给企业一个面试他(她)的机会"。 另一方面又是大学生校招找工作难(本文说的是互联网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沉迷游戏,荒废学习,导致自己技能点不强,找工作难。另一个则是因为学习上走了一些误区,很努力但是最后才发现当前社会形势所需的不相符。在此主要谈谈后者。主要是个人一路走来的一些经验之谈,希望能帮到一些人。
    我有时会帮朋友们做些工作引荐,所以经常见到一种可惜的情况:有些人明明素质很好、专业很过硬、经验很丰富,偏偏简历做得太过敷衍潦草,一眼看去泯然众人、毫无亮点,甚至让希望引荐的我感到汗颜。看来,有必要认真谈谈简历这件事情。
    放下眼前的事情与执念,算一算成本吧。
     同样一个人,去大公司干一辈子估计也就是中层退休了,但去一个创业公司,存在这个可能以高阶层身份退休。我们回顾一下BAT成长史,就知道他们成就了多少社会中上层人士。创业的氛围,的确给了机会,不仅是对创业者。 另外,我也承认一点,社会上升通道的打开是以很多创业失败为基石的。听上去貌似很残忍,但恐怕这比流血、革命之类的代价,小多了吧。 我其实完全同意,如果这个社会只有高考、好大学、大公司,这个社会一定结构化。
     本周前几天在西安做校园招聘的面试工作,也是第一次出去参加校园招聘,稍微写一下感悟和我面试学生的技术问题。
    程序员有三大件:椅子、桌子、键盘,由于Macbook的触摸板实在是太好用了,鼠标倒变得不那么关键、乃至有必要。 以前在猎豹工作的时候,公司统一配的都是金卓B-ham,淘宝上大概1K4。现在不少公司招聘,人体工程学椅子常常也会成为一个福利。程序员每天对着电脑,敲代码的时候又常常忘记时间,一把好的椅子、一副好的键盘,对于腰肩、手腕的健康就至关重要了。键盘嘛,HHKB已经泛滥,我的机械键盘是大学的时候买的凯酷87红轴,300多块钱,一直没坏,感觉还行,就一直用到现在也不想换了,这块键盘可以说是记录了我敲过的无数的代码和文章,都有点感情了。 对于桌子,V2EX上的年度晒桌面,也可以看出这个群体,对于「物,聚」的一种癖好。
    人人都更加愿意谈自己擅长的新东西,好玩的东西,高级的东西,某种技巧等,我为什么写这么一篇文来告诉大家自己做过的矬事呢?每个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从做得差到做得好,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在某个时候进入了一种瓶颈,其实就是没有对比,没有去接触更好,更广阔的东西,没有跟外界有足够的交流,就比较难发现自身的不足,勇于去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思考,加以改进,就能从中学到东西,得到提升。我写到的这些东西,应该也有很多人同样遇到过,大家的经历应该都是相似的,所以,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个成熟的中大型组织中,专业人员会有不同序列技术级别上升通道,比如腾讯及百度的T系列,阿里的P系列等。一些公开介绍的腾讯职级情况如下。
    人的一生,当然有很多的时间去自己摸索和探究,做出自己的选择;其他人的教诲,很多时候并不会干涉选择,反而会让人少走弯路,更快捷抵达自己的目标。下面,我列了自己印象深刻的教诲(或者说“建议”),既是对各位的感谢,也希望通过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今儿从一句政治不那么正确的话聊起,很多投资人都喜欢问互联网创业者一个问题:你们是哪里的团队?如果听说非北上广深杭,那么心里已经给这个团队大大的减了好多分,甚至希望在3min内结束聊天。这个“地图炮”的话题容易掉粉,我们尽量客观的说。
    这周又看了200多份简历 气喘吁吁之余,分享一下我期望收到的简历是什么样的。 先说标题 很多人的简历命名为【简历】或者【个人简历】 我们的HR通常一天会收集几十份简历一起发过来。如果简历合适,需要约面的时候,会直接回复HR的邮件,“请安排【崔凯】的面试。”如果简历的名称是【崔凯的简历】,便于理解。 另外,我们团队目前在招聘的岗位包含iOS/Mac/Android/Windows/Web/UI各种岗位,这些岗位会对应不同的面试官,如果简历的标题是【崔凯Web开发】,便于HR理解,应聘者是做Web开发的,这样会安排一个做Web的面试官。 还有就是现在所处的位置,通常外地的应聘者会被安排电话面试,如果简历里能在比较显眼的位置注明地理位置,【崔凯-UI设计-北京】,这样前期有个电面,再过来双方都有个了解。 加减分 我个人特别喜欢简历中附带了github或者blog的地址,也通常都会点开看看。 如果
    我认为,每一次创业,都是过往经历的一次变现,我认可的创业者,他做的事情是可以看到一条轨迹的,初心绝对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一种使命感,比如陈琪从“琳琅国货”到“卷豆网”到“蘑菇街”。既然都创业了,这么折腾,干嘛还为了别人,从为了公司的老板打工,变成为了投资人打工,没意思。创业就应该做一件,自己非做不可,而且就算失败也心甘情愿的事情,这才是原动力。
[ 共596篇文章 ][ 第3页/共30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