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查看专题: 测试
移动设备想要访问位于局域网中的某个特定设备上搭建的服务,需要通过代理服务器来实现,针对不同操作系统搭建代理服务器有不同的软件,如果系统是 OS X 的话,可以使用 Charles,对于 Windows,可以使用大名鼎鼎的 Fiddler ,可视化软件的使用这里不详述,本文重点讲述在 Unix/Linux 上使用 Squid 来搭建代理服务器。
无疑Native的动态化能力较Web要弱很多,很多操作是依赖版本节奏的。这就导致在Native App上许多决策无法快速验证,对存在不足的逻辑没办法快速修正。受到这些条件的限制,那个唯快不破的铁律在Native App上遭遇到了尴尬。每一个产品决策会变得异常谨慎,因为一个错误的决策要持续整个版本周期可能被修复。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不出错会成为做出决策的重要因素,而有意义却退居二线。
所以具备快速验证和及时修正这两个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打造这样的能力需要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这个方案是一个以A/B测试为核心,结合周边多个系统能力,共同组成的一个试错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的团队,不管是业务方还是工程师,都可以快速应变,不畏惧出错,变得灵动起来。
Android性能测试工具列表。
近来实时流计算引擎系统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但并没有明显的赢家, 每个平台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性能只是其中之一,其他如安全、工具集也是衡量因素。 活跃的社区为这些和其他大数据处理项目进行不断的创新,不断从对方的进步中受益。 我们期待着扩大这个基准测试并测试这些系统的新版本。
自动化测试是把以人为驱动的测试行为转化为机器执行的一种过程,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测试效率,同时促进知识传递以及经验积累。在自动化测试过程中,我们不需要重新录入测试用例,而只需要沿用原来的测试用例即可完成所有功能的测试,测试用例通过自动化测试工具可方便传递到下一个版本。
一般的软件模块分为消息触发型和主动扫描型两类。本文对这两类软件模块的自动化测试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为相关模块的自动化测试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最近的工作总是在EMR上跑Spark的job,从代码完毕到测试完毕的过程是这样的:
1. 本地测试:
构建 -> 本地UT -> 观察分析结果,这一阶段可以发现逻辑问题
2. EMR上执行测试:
上传最新构建到S3 -> 准备EMR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和数据) -> 在EMR上执行Spark job -> 观察分析结果,这一阶段可以发现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才出现的问题
3. Workflow集成测试(这个workflow是公司内部的一个管理job的工作流系统):
启动workflow -> 观察job状态 -> 等待workflow调度和资源分配 -> 等待workflow执行结束 -> 观察分析结果,这一阶段可以发现在workflow配置、参数等环境上的问题
特别邀请到移动APP安全测试专家,让他们结合一次Android APP安全测试实例,为大家讲解评估特点,并将评估检查点、评估细节和整改建议一一列出,给大家提供移动终端APP安全测试的思路。
gtest,英文全称是Google C++ Testing Framework,英文简称是Google Test,中文译为“谷歌C++测试框架”,它是从谷歌内部诞生并受到业界追捧的一个非常优秀的测试框架,支持如自动发现测试、自定义断言、死亡测试、自动报告等诸多功能。
我希望本文有助于你了解测试软件是一件很重要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我们有一个程序,叫ShuffleArray(),是用来洗牌的,我见过N多千变万化的ShuffleArray(),但是似乎从来没人去想过怎么去测试这个算法。所以,我在面试中我经常会问应聘者如何测试ShuffleArray(),没想到这个问题居然难倒了很多有多年编程经验的人。对于这类的问题,其实,测试程序可能比算法更难写,代码更多。
通过可用性测试,研究员可以梳理出产品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助于需求方对产品进行相应的改进。而需求方则可以直接体会到用户的困境,从而找出解决方案。因此,可用性测试不论对研究员发现问题还是需求方改进产品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在测试过程中,一些“其他”因素却可能让我们的测试效果打了折扣。
测试人员常被看作bug寻找者,但你曾想过他们实际是如何开展测试的吗?你是否好奇他们究竟都做些什么,以及他们如何在一个典型的技术项目中体现价值?
作者将带你经历测试人员的思维过程,探讨他们测试移动app时的各种考虑。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测试人员的这一思维过程,并展示他们通常所考虑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虽然可用性测试是相对严谨的用户研究方法,但是其对无关变量控制的严格程度和真正的心理学实验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心理学实验对每组参与者数量的最低要求是30人,这样得出的结论(数量比例)才具有推论至一般的意义。而可用性测试一般才8人左右的参与人数(尽管招募的参与者在质的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但却无法把可用性测试中出现的所有数量比例简单推论至一般。8个参与者中有1人发现某个问题,不代表现实中出现同样问题的真实用户只有12.5%,更不代表这个问题不是真正的/严重的可用性问题。
一、工具介绍 Tcpcopy是一个分布式在线压力测试工具,可以将线上流量拷贝到测试机器,实时的模拟线上环境,达到在程序不上线的情况下实时承担线上流量的效果,尽早发现bug,增加上线信心。 Tcpcopy是由网易技术部于2011年9月开源的一个项目,现在已经更新到0.4版本。与传统的压力测试工具(如:abench)相比,tcpcopy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实时及真实性,除了少量的丢包,完全拷贝线上流量到测试机器,真实的模拟线上流量的变化规律。二、Tcpcopy的原理 1.流程现在以nginx作为前端说明tcpcopy的原理: 上图中左边是线上前端机,右边是测试前端机。线上前端机开启tcpcopy客户端(tcpcopy进程),测试前端机开启tcpcopy服务端(interception进程),且两台机器上都启动了nginx服务。
1. 反映真实需求 这里存在先写测试和后写测试的区别。 先说后写测试。根据很多经验,在直接写产品实现代码时,需要考虑需求,同时需要兼顾实现的细节,用什么算法和语法。在对需求和考虑和实现细节间来回,很容易让人产生对其中一方的疏忽,遗漏掉一些需求方面,甚至在实现上存在缺陷。 有人会说我可以通过后写测试来保证。第一经验是,很多人都不会在实现完成后,补充测试,因为还有更多的工作和需求需要实现。第二是开发人员很容易在后补的测试中,只是试图去测试他已有的实现,而不是需求本身,很容易遗漏掉一些边界检查之类,在测试时,已有的实现细节会在脑子里面先入为主,即使实现存在问题或有漏洞,也很难在后补的测试中测出来。我阅读过很多面试者的测试代码,很明显都是后补的,因为一些很明显的问题没有测出来,甚至已经实现的逻辑也是只测试了一部分。而这些面试者都承认。
我想说明一下我观点里的这个“专职QA”是怎么定义的。 其是很多公司成立的专门做测试的技术人员,仅测试不开发。 这些QA对于软件开发技术并不熟悉,甚至不懂。 我经历过一些公司都有专职的QA团队(专职的测试人员),自从上个公司我的开发团队在一个项目上被QA部门搞得一团糟,我越来越怀疑专职QA存在在意义。我的观点不一定对,但请让我鲜明地表达一下——我觉得是不需要全职的QA的,甚至不需要QA这一专职角色或部门,因为,不懂开发的人必然做不好测试。就像不懂开发的研发经理必然管不好研发团队一样。
安全测试不 同于渗透测试,渗透测试侧重于几个点的穿透攻击,而安全测试是侧重于对安全威胁的建模,系统的对来自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威胁的全面考量。安全测试可以告诉 您,您的系统可能会来自哪个方面的威胁,正在遭受哪些威胁,以及您的系统已经可抵御什么样的威胁。当然,安全测试涵盖渗透测试的部分内容。安全测试与渗透 测试的区别主要在:渗 透测试考虑的是以黑客方法,从单点上找到利用途径,证明你有问题,帮助客户提高认识,也能解决急迫的一些问题,但无法也不能去针对系统做完备性的安全测 试,所以难以解决系统自身实质性的安全问题,所以提供渗透测试的厂商一般都是自己买什么防护设备,以自己防护设备针对
导读:本文将介绍20个网站速度的测试工具。网页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体验,最终可以决定网站的成功。虽然我们都知道提高浏览速度的重要性,可 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元素拖了后腿。这里将介绍的工具可以帮助你确定网页上的速度瓶颈,从而能够让你找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设计出高效的网站。
有一次,当开发人员完成当前Sprint 任务的代码之后,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产品经理一起来浏览产品、从头到尾走一边,产品经理发现了问题,认为需要对功能进行比较大的修改。这时开发人员估计 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完成代码,但测试人员反对这样做,我们本来只有5天测试时间,加上这次新做的功能比较多、开发代码质量不高,验收测试已经很紧张。如果再 延迟两天,测试没法完成。产品经理说,你们不是在用敏捷测试方法,应该测得很快,三...
对于可用性测试,业内人士存在一些普遍认可的原则。它们神圣地如同自然科学里的理论,似乎我们只能对其言听计从、俯首称臣才能践行出“好的可用性测试”。其实,即便是科学,它的一个特征也是“可证伪性”――理论的正确性总是存在前提条件的。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成为谬误! 可用性测试中的原则同样如此,需要根据目的、资源、环境的不同,灵活把握、权衡取舍,而非一味恪守某一个或某几个原则,也许这才是可用性从业人员经验重要性...
近3天十大热文
- [46] WEB系统需要关注的一些点
- [46] Oracle MTS模式下 进程地址与会话信
- [46] android 开发入门
- [44] Go Reflect 性能
- [43] Twitter/微博客的学习摘要
- [43] 【社会化设计】自我(self)部分――欢迎区
- [43] IOS安全–浅谈关于IOS加固的几种方法
- [42] find命令的一点注意事项
- [41] 关于恐惧的自白
- [41] 图书馆的世界纪录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