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奋斗 --> 从创业的时髦说起

从创业的时髦说起

浏览:1264次  出处信息
    对产品行业里时髦的概念,不妨多一点警惕,少一点狂热。

    一年前,我写了篇日志《批跟风》。任何时髦的概念,只不过是提供了某种新的思路,既不见得最适合你,更不见得一定能悬壶济世,“非此不可”。打个比喻,大概把1000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拓展到了1024种,但不见得多出来的24种一定优于过去的1000种方式,终究得量体裁衣。然则跟风者总是如过江之鲫。

    现在最时髦的概念是什么呢?当然是“创业”。

    去年底,有不少创业团队找过我,大意是接触一下,看看是否适合一起干一票。不过我近期并没有辞职的打算,婉言谢绝,来日再叙。又有很多人在我的微博、博客下面着急,说你这个人怎么还不辞职去创业呢?你就这么懦弱吗,打算在大公司龟缩一辈子吗?

    对这个问题,我的博客早就回答过:“什么时候辞职好呢?当你无法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来打破环境限制时,就可以辞职了。”但有些人偏爱选择性阅读,只看得见我分析大公司弊端,看不见我努力突破瓶颈,得出结论是“博客上天天嚷着创业,抱怨所在公司环境”,却不敢付诸行动。我对于这种理解能力的读者,只能摊一摊手,翻一翻白眼。所谓仁者见仁,淫者见淫,爱抱怨的人看见抱怨,爱分析的人看见分析,爱创业的人看见创业。作为作者,鄙人无可奈何。

    还是说回时髦的创业吧。我在04-06年有过一次创业经历,我是产品和运营核心,还有两位很优秀的技术核心同伴,拿到了风投,联手把公司拉扯到四五十人,有稳定的现金流和盈利(这公司还在,活得满滋润)。有鉴于此,我才理解创业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绝技,也不是用勇气与狂热来驱动的大船。

    第一,你有怎样的职业目标。

    第二,你目前所处的环境,对于这个目标造成了怎样的阻碍。

    对于这两点,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有上百种,而创业只是其中之一。每个人审慎地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道路,分析突破障碍的最佳路径,何必跟风,何必“一呼百应”。如果把是否创业视作行动力的验证,那就更加是愚蠢的道德绑票了,好像回到清末民初――你是革命,还是反革命?用野蛮的两极对立来刷标语,扣帽子。

    作为一个曾经的创业者,我要告诉你,大部分创业者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如果有1000次失败,其中的900次在创业第一个月就能看出来。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首先,有没有一个靠谱的项目,至少是一个靠谱的项目方向,让你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突破口?

    其次,有没有一支能胜任这个项目,至少是与这个项目同步成长的核心团队?仅仅靠最初的核心团队就能搭建一个有潜力的原型,无须借助太多的外力。

    最后,核心团队是否能一直做到默契,同步,至少是性格互补,内耗少而合力多?

    没有准备好以上任何一点的创业团队,成功率不足1%,换来的都是被称为“失败经验”的黑金。虽然对于30岁以下的热血青年,多一些黑金也是好事,但不能总是失败,总是反省。慢慢的你就学会了从天时地利人和中计算成功概率,学会了浪漫与热血并不是做成事情的不二法门。

    人生短暂。

    所以才要反复问自己,创业是否是突破事业阻碍最好的方法?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创业准备――我指的不仅仅是心理准备,更多是项目与团队上的准备。这份答案因人而异。对我来说,NO。

    当然,这并不会影响我常写一点关于创业的话题。我不是成功的前辈,但至少可以从自己的创业经历出发,给后来者一些经验与建议。有人从中得到了一些小小的帮助,留言感谢,我很快慰。也有人从中看出我“天天嚷着创业”,因此而大声鄙视,我很想拖黑他们可博客不支持这项功能……

    除此之外,最近还听到几次别人评价我写博客“抱怨多”。叹口气,又是淫者见淫。我有抱怨不假,但如果把这视为发公司的牢骚,见地未免也太浅薄了。5年来,老三大门户真正谈得上成功的新产品仅新浪博客与新浪微博,等而次之,还值得一看的新产品也只有网易博客与搜狐白社会。然而5年来立项的大大小小的新产品,何止五六七八百之数!

    撇开老三大门户不说,百度在贴吧与知道之后便无建树,而腾讯真正值得称道的产品,也仅有IM、空间与邮箱三枚。这些牛逼哄哄的巨头,新产品成功率不足1%,难道不值得分析一二?现在有一个人,对各大巨头均有见闻,愿意站出来分析这个问题――即产品行业通行的大企业病。忌讳什么呢?公司大了都有大企业病,这是常识。天真烂漫者才会把常识当作丑闻。只有对背后的短处理解更深,才能找到怎样绕开陷阱,弥补短板的方法。

    可惜爱抱怨的人只看得见抱怨,无异于买椟还珠。

    回顾之前对大企业病的分析,并没有需要收回的言论。我依然认为未来的产品市场大部分由垂直型公司来把控,大平台则在能建立起资源壁垒的基础服务上持续领先。缺乏概念创新与产品活力,几乎是无法治愈的互联网大企业病。大平台的方向应该是保持基础服务优势,为整个互联网提供水电煤服务;此外再谨慎地进入一些竞争相对缓和的垂直市场。进入条件更多考量团队因素,而不是资源因素,即恰好能组织起适合做这个事情的项目团队,那就干,否则就断然放弃。大平台在垂直市场基本没有资源优势。

    我这些话,信的人是极少的。

    也无妨。

    只是我去年曾抱怨招聘问题,那是从广州到杭州后的第一轮招聘,还不适应本地环境。现在适应过来了,觉得当初发言不当。第一,从部门视角(而不是公司视角)来看,招聘本来就应该靠自己(哪怕亲手请来每一个人),没有招聘能力就从位置上下来呗。第二,在这个项目上,不可能吸引到经验丰富的一线主管或业务骨干,从头磨合团队是唯一的选择。总之是架子拿得太高,对环境奢求太多,还把自己放在老位置上。花了大半年时间一一克服后,才有所反省。抱怨归抱怨,所有困难终归是要自己一个坎一个坎跨过去的。

建议继续学习:

  1. 关于创业    (阅读:20284)
  2. 别为大公司拼命(译文)    (阅读:9017)
  3. 个人开公司的流程,以后用得着    (阅读:6423)
  4. 如何让员工忠于公司?    (阅读:6350)
  5. 腾讯抄你肿么办    (阅读:6338)
  6. 创业三部曲之一――学技术    (阅读:5264)
  7. 小公司如何留住人才    (阅读:5195)
  8. 从Rails聊聊小公司的研发团队建设    (阅读:4365)
  9. 大公司与风险管理    (阅读:3951)
  10. 创业前应先做出一个好的非盈利产品    (阅读:3945)
QQ技术交流群:445447336,欢迎加入!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前一篇:写在 0x20 岁之前
后一篇:我是一个产品人 >>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