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查看专题: 阅读
    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我们的排版设计将会以一系列像素密度的形式显示在硬件设备上。所以我们要确保设计出来的文本尽可能的易读,无论读者所处的空间、时间、认知、社会现状和身体状况等因素有何种变化。过去的严格不变的规则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的责任是对一个项目尽可能全面透彻的了解,而后做出明智的决定,并且建立稳固的设计概念。
    大多数网站都挤满了小号的文字,使人阅读起来感到很痛苦。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稍作思考就会发现,没有理由将如此多的信息都硬塞进一个小小的屏幕当中。其实,这只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因为过去的时候屏幕真的是很小。 屏幕 VS. 杂志:100%并不大(来自Wilson Miner) 所以… 不要让我去调节字体大小 我可不想每次访问一个网站的时候都要去更改我的浏览器设置! 不要告诉我繁杂的页面看上去更好 拥挤的页面看上去一点也不好,反而会令人很不爽。向页面中填塞各种内容对于可用性来说没有任何帮助。这种把各种信息都丢给我的做法,我只能理解成你太懒了。我希望你可以思考和预先筛选一下重要的信息进行呈现,而不是让我来做。 不要告诉我滚动很糟糕 因为如果这样,那么所有的网站都很糟糕。滚动并没有错,一点也没错。
    一直想对移动设备阅读体验进行较为完整的研究和学习,但内容太多,涉及到非常多的传统平面设计知识,目前仅初步地完整字体部分。完整的研究框架包括: 1.界面版式设计的方法。常用的栅格分割适合移动设备多分辨率复杂内容的自动排版,内容可控制时是否可以模仿杂志的复杂不规则排版方式,以达到最佳的阅读体验。 2.移动设备上最佳的字体有什么必要的设计要素?如下图,更多的内容包括字体颜色、字间距、行间距和字体渲染等,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字体。随着屏幕分辨率和显示精度的发展,字体也有一个进化过程。 3.屏幕亮度等参数对于阅读体验的影响,比如iPad和kindle。 4.背景色对阅读体验的影响,需要联系环境光等综合因素。 5.阅读进度的展示方式,电子书的查找和标记更为灵活,不局限于死板的线性阅读流程。 6.翻页动画与阅读体验,电子书通常会模仿书籍的真实翻页效果,但写实的动画是否真的有必要? 7.首页的展示方式,如
    前段时间,与豆瓣网友伊卡洛斯聊,他问我是否有书推荐,书没推荐几本,文章倒是推荐了一篇《刘瑜的秘密书架:从经典到经验》,他看过之后感觉很好。其实,我第一次看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索性就着刘瑜的文章,说说自己的阅读经验吧。在我看来,“读书”和“会读书”是两回事,如何才叫“会读书”,至少要保证几点,下面一一道来。 首先,读书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此处的“目的性”,准确来说就是真正关心的问题,循着这些问题,...
    国外知名网站stackoverflow上有一个问题调查: 哪本书是对程序员最有影响、每个程序员都该阅读的书?,这个调查已历时两年,目前为止吸引了153,432人访问,读者共推荐出了478本书(还在增加),其中最火的一本书《Code Complete》被顶了1306次。如果你是个程序员,你一定有兴趣看看这些书里你都看过几本,如果你一本没看过的话...
    出于获取最新咨询、学习知识和消遣时间等目的,阅读一直是用户的基本需求。传统纸媒体时代,用户阅读对象局限于书籍、杂志和报纸;电脑进入互联网时代后,Web1.0增加了门户和论坛,Web2.0增加了博客、社区和微博。内容和终端的不同,阅读体验也会随之改变,那什么是移动设备的最佳阅读体验呢? 内容来源 @李开复:顾客要买的其实不是某个产品,而是他们需要运用一个产品来完成某件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有句著名的话:“顾客不是要...
    您是否为了省钱总是喜欢找他人借阅?您是否觉得阅读只是心血来潮与工作没多大关系,可有可无?您是否总是期望找到电子书而不愿意花银子购买新书?您知道自己为阅读付出的最大成本是什么?您是否常常在阅读过一本书藉后,才发现不是自己要看的那一本?您是否常常发现书架上很多书籍都是一时冲动买下的,直到现在......
    最近时间过的不咸不淡。索性就让自己思考,无论对错也不能停转。 自己小白,前期一直对互联网中的分众和垂直这两个词语没什么概念,最近四处浏览了一点东西,才有了几点直观感受。博客分众,可以理解为“让读者更乐意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这一句话概括的目标进一步细分:读者、乐意阅读、感兴趣的内容,即做博客分众的三大前提或三个层次。其实实际操作起来,三者必然混为一体、相互影响。但作为一个问题的三个层次,逐层递...
    失败的尝试至少让我有了一次社会化资讯的亲身体验。其中最重要的感受是,产品卖点并不在于资讯推荐,而是有质量的讨论。用户并不期待在这里看到独特的内容,因为实在也找不出来太多独特的内容,但活跃的讨论带来了丰满的阅读附加值。圈圈里的讨论应该是有深度的,持续的,以区别于跟帖的杂乱与碎片化。严格来说,它更接近于论坛讨论,只是将话题聚焦于网页文章。圈子的人群构成与论坛(或微博)极为相似,通过转载来提供优质话题,再通过强烈的话题性来激活社群互动。
[ 共9篇文章 ][ 第1页/共1页 ][ 1 ]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