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与微博的信息架构说
霍炬在《microblogging和微博信息架构产品差距和影响》一文里的诸多说法颇具玩味儿,某些观点也与自己不谋而合。对该文和微博兴趣有加,不妨以成文的形式进行探讨。
本文观点摘要:
信息是平等的,它们共同的作用是:表词达意。但问题在于,信息表达的含义不同,而含义决定了信息的价值。重点来了:信息价值生而不平等。比较下面两条信息:
第一条内容更有价值,是吗?@小轰同学 妈妈可能不这么看,她看到这条信息可能会心一笑,知道儿子的生活有滋有味,她也很开心。对于关注互联网的@小轰同学 他自己,上面两则消息同时具有价值:“浅显”地说,一个是上班的价值,一个是下班的价值。
推特和微博的定位决定了它们的信息架构,但定位并非一尘不变。推特曾经那么媒体,但还是将原标语“发现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改成了“追随你的兴趣”;推特以前只允许手机端上传图片,现在网页端也可以。新浪在加强用户关系上更是不遗余力。有谁规定只有将个人主页上分离出相册、必须是双向关系才是真正的社区形式呢?
有意思的是,推特和微博关注的对象是且只能是人,这种做方式的革命性有目共睹,但局限性也不言而喻。比如,我和甲同学相互关注,都热爱互联网,我喜欢网球,他喜欢足球。那么,我俩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是互补的,在球类运动上则可能互斥――尤其是在赛事期间不间断转发、评论,看比赛的心情大家都懂。此外,对于偏内容(媒体)的网站来说,仅提供对人的关注,并不是最优路径。Quora 同时提供对标签(话题)的关注,是一次了不起的实践。
回到信息上来,把上面的情景应用到信息架构。比较下面两条信息:
对于前者,我会转发,因为这条信息不仅对自己和关注互联网的粉丝(你肯定知道粉丝为什么关注你)有用,又能博家人朋友一笑;而对于后者,因为内容,比如安慰、玩笑、建议,可能只对@Sam在赖床 有用,因此只会评论,不会转发。
到底是进行评论还是转发,仍旧依托于对信息价值的判断。转发与评论将信息分流,兼顾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价值。这样,信息价值得到公正地待遇,信息自然得以自发、有序地传递。如果只顾传播速度,那么后果可以参考人人网的“分享”。
需要补充的是,博主写微博首先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其次也兼顾了粉丝的需要,这是双方对其价值的认可与投票。我不追星,对@姚晨 也没有更多的兴趣;因为我认可她凭借自己的影响力通过转发来达成社会责任感,我投她一票。
推特转发因为不能附言,它与微博转发的比较,曾撰文讨论过,文末有附。这里想说说锐推,在我认为,它是一种蹩脚的方式,理由如下:
微博转发完整地保留了原文,但附言的代价是打乱了信息流。个人更倾向的方式是:赞同观点,转发(不附言);反对观点,另起新文,附上原文链接。这是后话了。
再来说说名人效应。首先,并大不认可这个说法。我以为,认证对信任的强化,实名效应才是本质。名人并不是天生的,他们能得以大众所知,必然是因为他 / 她的某个地方出彩,存在价值。与此同时,但他们的价值存在边界,并非被无限夸大。比如,@李开复 关于互联网和教育的话题,可信度大;但他不会从专业的角度去讲怎样获得更好的票房,女性怎么瘦身,如何进行汽车维修;如果是想了解如何在菜场还价,那还是多了解下隔壁大婶的想法比较靠谱。可见,参考意见时,我们把权重往他们身上偏,不是因为他们是名人,而是因为他们专业。
将名人与信息平等、二等公民,万人来朝这样的词汇联系起来,我认为是非常欠妥的考虑。保护机制亦无从谈起,因为他们言论引发的反应链更大。新浪微博因为国情和企情的缘故进行了敏感审核与恶意屏蔽,但与信息架构关联不大。
关于“开放”,我比较赞同魏武挥老师的说法。
最赞成霍炬的一句话是:“有爱的关系比有用的关系好。”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建议继续学习:
- UCD2010信息架构工作坊 (阅读:2015)
- 优化网站信息架构 (阅读:1837)
- 手机产品的信息架构 (阅读:1829)
- 深入Web信息架构 (阅读:1778)
- 信息闭环设计小谈 (阅读:1495)
- 信息架构的模式 (阅读:1532)
- 投影――信息架构中物理到虚拟的一致性 (阅读:1466)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作者:小轰同学 来源: 时光立方
- 标签: 信息架构
- 发布时间:2011-08-14 16:22:27
- [55] IOS安全–浅谈关于IOS加固的几种方法
- [53] 如何拿下简短的域名
- [52] 图书馆的世界纪录
- [52] android 开发入门
- [50] Go Reflect 性能
- [50] Oracle MTS模式下 进程地址与会话信
- [48] 【社会化设计】自我(self)部分――欢迎区
- [47] 读书笔记-壹百度:百度十年千倍的29条法则
- [36] 程序员技术练级攻略
- [29] 视觉调整-设计师 vs.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