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设计思想 --> 从社区常识说起

从社区常识说起

浏览:1440次  出处信息
这篇文章全无深刻,只讲社区培育的一些常识。虽说是大路货,操作的时候也可能遗漏一些东西,我最近就在自检时发现了漏洞。惭愧。

    先说说什么是“社区”,互联网上尚无公认的定义。按我的看法,凡重视人际关系的内容产品,同时域内用户对整个用户群有较强的认同感,这就是社区。它有三个典型特征,第一是用户产出内容,第二是通过用户关系来加强内容的互动与产出,第三是有着约定俗成的社区文化。

    比如豆瓣,就同时满足这三点。网易跟帖满足1/3点,新浪微博则满足1/2点。因此豆瓣的社区特质更加典型。

    言归正传。

    做社区有三大问题,首先,怎样吸引用户发表内容?常见解法如下:

    1、流量驱动,发表后可以获得大量的关注,包括浏览数/转发数等等,对于低端用户与商业用户特别有效。

    2、交流驱动,发表后可以得到有质量的评论,当然,对“质量”的定义也因人而异。

    3、归属感驱动,把个人主页当作自己的小家,乐意在家里发表内容,装点个人空间。

    4、认同感驱动,因为这里有我喜欢的,散发出特别气场的内容/用户/资料,希望能加入他们,通常需要强大的公共展示区来支撑。

    最好的解法当然是1/2/3/4并具,但这很难。四者得其三已经相当不错。如果只能实现其中的一项,则天花板相当有限。

    其次,从建立社区关系出发,怎样帮助用户互相认识,彼此关注?常见解法如下:

    1、建立内容公共展示区,经典如论坛,而豆瓣在书影音条目下的评论交流区也是另一种类型。

    2、推行内容分发机制,这需要两个要素,一是用户对newsfeed的访问习惯,二是对内容的转发习惯,前者隶属于产品架构,后者是社区文化的组成部分。

    3、嵌入个性化群组,帮助趣味相投的用户互相发现,不幸运营成功率极低。

    以上三者俱备,也就只有豆瓣社区能够做到,但并非手法最全效果就最好――新浪微博的强互动,强转发,整个体验顺畅无比。相比起来,豆瓣在newsfeed/公共展示区/个性化讨论区之间跳来跳去,绕来绕去,便落了下风。

    最后,如果用户已经发表了有质量的内容,并建立了起码的关注关系,是不是就马到功成了呢?也未必。我最近的失蹄就发生在这里。

    最近10个月,由于资源配置与磨合基本到位,摄影社区的产品进展很快,内容大有进步,但互动数据始终没提起来。我想了很长时间,找到原因之一。摄影本身是一个弱话题,促进交流往往依赖关系而非内容。我来评论你的作品往往是因为我认识你,你发新片,我来打个招呼――用户关系会极大地增强互动意愿。而用户关系的建立,除了基于作品的互相认可之外,也需要互相“混个脸熟”,说白了就是你多评我,我多评你,礼尚往来。

    这些道理都非常浅显,只是社区生态决定化学反应。我们的摄影社区以“组图”为内容粒度,把发表门槛设置得比较高,提升可看性的同时也降低了用户的发表频度。如果newsfeed里以发表行为为主,必定空空荡荡,压根支撑不起来新鲜事的页面。因此充斥着newsfeed的实际上是“喜欢这张”“推送这张”的转发行为,固然丰富又好看,但有一个极大的缺陷,就是发表行为惨被淹没。

    以我作为例子,我在摄影社区关注了146个人,经常得翻两三页新鲜事才能看到一条发表动态,别的全是喜欢、推送什么的。这意味着低频度的原创被高频度的转发给稀释掉了。我可能关注了拉拉樱,是她的忠实粉丝,但我基本上没机会看到她的新作,半天不登录新鲜事,就被转发动态刷到了第二页。而去关注列表里找拉拉樱又颇麻烦,我懒得去找,找到了也不知道她最近有没有发片……

    所以,新鲜事的繁荣也可能是一种误导。摄影组图的特性导致发表与转发的比例可能是1∶20,优质内容发现还算强大,但关注用户之间从“脸熟”变成了“面生”,关注之后很少在新鲜事看见对方的作品,更别提互评互踩。结果用户关系无从加强,关注只是一个数字,缺乏数字背后的交情。用户看图固然爽,评论的数量和质量却大大降低了,作者得不到足够的鼓励,社区的天花板自然抬不上去。

    相应的产品分析点零零碎碎还有很多,不必赘述。怎样增强关注用户之间的交流,是我之前疏忽的一个环节,也是做社区的第三个大问题。这顺道还解释了轻博客的评论为什么又少又差――既然图片的话题性弱,用户的交情又少,何须多言,Like与reblog就消化掉了全部的互动热情。

    从三季度开始,我从摄影社区的一线正式退下来,当上了离休老干部,场外找找茬提提建议。社区产品框架在年初就定下来了,不断填充即可,现在的产品经理也比我做得更好。国内的整个摄影社区正处于萧条期,找不到拐点,毕竟强互动是市场大势,相对弱互动(又缺乏实用性)的产品都会面对这样的危机。我也没大招,只能和对手比谁日拱一卒,谁出错更少,一边坚持一边嗅探突破口。四季度会在iPad应用上找找灵感,手头上有结构化的几百万张原创作品,不妨做点新颖的小文章。

    又及,因为退居二线的缘故,对于社区,估计很长时间我就没什么经验之谈了。最近几个月的心思都放在APP上面,刚下水不久,公司的项目尚在探索期,私家的“方言君”又开发搁浅,写博计划青黄不接。何况“站队”技能高于一切,这些那些奇技淫巧有何意义呢?无趣,抽时间补完柬埔寨游记才是正道。

建议继续学习:

  1. 社区里的三种人    (阅读:2791)
  2. 社区与电子商务    (阅读:2206)
  3. 互联网女人生意之化妆品社区思考    (阅读:1860)
  4. 到底是博客,还是社区?    (阅读:1803)
  5. 互动、关系以及博客为什么不能做社区    (阅读:1724)
  6. 从社区定位到顺势而为    (阅读:1482)
  7. 乱谈媒体与社区的关系    (阅读:1535)
  8. 社区的风格    (阅读:1423)
  9. 社区获取新用户的一些尝试    (阅读:1282)
QQ技术交流群:445447336,欢迎加入!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2009 - 2025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