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坏脾气的小肥
• App的成本
今晚想算算制造一款App的成本。单说iPhone版。通常情况下需要后端工程师×1,客户端工程师×1,UI设计师×1,产品经理×1。这已经是比较精简的配置。搁大公司,还得再配置测试工程师,运维工程师,交互设计师等等。如果遇上全端工程师,或者对后端的依赖不大,工程师或许可以减少到1个。。。。
在绝大多数场景下,这毫无障碍。对于大公司的商务职位,以及其他个别岗位如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科技媒体编辑,QQ邮箱会带来额外的减分。不过受重视的关键还是简历质量,QQ邮箱产生的负面影响,充其量只有20%。一个相当适合的求职者,不管用什么邮箱都会被录用,但如果你在乎这20%,不妨在特殊场景下换一个不减分的邮箱。
• 产品汪想跳槽
我的老朋友X,每次他不服上司看法的时候,会找几个信得过的朋友,也包括我,把情况详详细细地讲一讲,丢出AB两套方案来让我选,却不说谁代表A,谁又代表B。好几次我选择之后,他沉默一会儿,说原来你和我上司的看法是一致的。这样的心态,自然比大骂“我上司是傻逼”更好得多。
大公司的典型打法:拼资源,价格战,相对来说投入产出比是可衡量的,风险也是可控的,大公司最怕的却是“创新”,那个风险几乎是无底洞,而大公司体制也必然阻滞创新——因为消灭掉了创新所依赖的“自由/精简/个性化”。
你很难有方法提升用户UGC的质量,正确的思路是,提升产出UGC的用户的质量。优质用户很容易产出优质的内容,而普通用户的水准有限,审美有限,因为并不擅长这个,投入度也比不上优质用户,怎么刺激他的效果都很有限,所以要从源头入手,改善用户群的构成。
• 如何跨岗位盯人
产品经理改变世界,其实又依赖各种资源各种协作,往往还管不了这些资源与协作人员,只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求爹爹告奶奶走流程上面。但这还不是最苦的,苦海无涯之首是“空有一身好武艺,却找不到值得打拼的好项目”,之二是“遇到对产品无知自大的领导,被逼去做必死无疑的项目”,之三是“我有一些很酷的想法,但完全没有研发与设计资源来配合”。
大公司里完备的产品文档其实没几个人看,主要是用于扯皮。“我在文档里写得很清楚,是你没有实现!”“你的需求和文档不一致,工期必须延后!”
蝉小队组建初期,还用DOC来记录需求,后来熟了,默契了,就大力简化流程。UI设计师对着低保真Axure原型出PSD,工程师则对着PSD编码。交互效果主要靠口头交流,简单的功能算法也口头交流,复杂的就作为一则功能点,在Tower上单列出来详细备注。
• 给产品提意见
信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一拍脑袋嗡一下散发出来的。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背景,没有对目标市场,目标人群作充分的了解,或是对产品规划,产品生态作基本的了解,我就不可能自信地blablabla。仅仅从外部观察,只能看到局部和表象,这时若对着人家产品指点迷津,便是我轻浮,膨胀了。
互联网新产品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可能不足1%。马太效应放大了成功者的光环,掩盖了炮灰们的悲号。这其实是一个赌局,每个人都在赌我就是那1%,就算今天不是,五年十年内我必然是那1%——嘿嘿,哪里有什么必然。最终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赌局上的输家。互联网行业聚集了最聪明,最勤奋的一部分人,有着公平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同时也注定了1%的存活几率。你的青春在这里耗尽,你的产品在这里凋零。
• 产品新人的玻璃心
产品助理是个什么样的岗位呢?是个打杂的岗位。意思是,产品经理不愿意干的,枯燥的繁琐的没创造力的活儿,都丢给助理。这些活儿新人不做,难道让有两三年经验的策划去做,然后抱着新人的腰把他抬上位?
• 一些产品经验
做旅行产品是场持久战,古往今来未见一炮而红者。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待到扎根之后再来写吧。现在唯一能讲的是,在设计之前,你的脑子里应该有相当具体而连贯的意象,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实现哪种效果。如果别家的产品模块能达到目的,拿过来用无妨,但由于风格、架构与意象的差异,经常抄无可抄,只能从头设计。这通常被称之为创新。与产品视野、设计实力、点子好坏没多大关系,它取决于你看待问题的方式。
• 我的产品抄袭观
在中国,对产品之间的互相借鉴有着病态的宽容,也有着病态的苛刻。谈及这个话题,首先得对“产品抄袭”下一个定义。问:仿效人家产品独创性,标志性的细节算不算抄袭?答:算,怎么不算。哎哟,糟了。在APP上成为标配的“下拉刷新手势”,源自于Twitter客户端Tweetie的独创性设计,我记得还申请了专利。但你看现在满大街的APP都下拉刷新,甚至苹果自己的iOS6里边也应用了这一手势……
大公司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不自由,没成就,而是消磨斗志。环境会狠狠地捆住你,同时又留恋高薪福利,舍不得走。总是期待遇到一个好领导,好项目,好团队,就可以安安全全地领着高薪福利做一番事业——这其实是一剂麻药,一直麻痹到自己丧失斗志为止。一边对环境特别失望,一边对外边特别恐惧。
大约从2011年中开始,差不多每个月,我都会听到有人说“新浪微博不行了”。何出此言呢?他们说,我关注的人的活跃度明显下降了,信息流的速度和质量都滑坡了,难道还不是“新浪微博不行了”的铁证么?有趣的是,这个观点几乎每个月都能听到,唱衰声持续了一年多。按此来说,新浪微博简直就快要跌落到谷底了,只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来来来,说说我的看法。如果是一个有着内容创造力的人,刚遇到微博这般强互动的媒体,往往会兴奋起来。兴奋过后又会进入三种反弹状态:1、兴奋度下降,活跃度降低2、干货入不敷出,只好灌水刷存在感或活跃度降低3、发现微博上是非真多,一气退出或活跃度降低接下来,一部分人进入高潮消退后的稳定期,另一部分则渐渐淡出。在我的身边,达到平衡状态的人比淡出的更多得多,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随着朋友圈、名人、有趣的人、段子与鸡汤号不断地加入关注列表,便能够保持信息流的活力。
财务自由,嘿嘿,很多年薪三四十万家产三四百万的人,不愿意离职过自己喜欢的日子,原因也是“财务不自由”。这个世界上有年薪5万的消费方式,年薪50万的消费方式;供小房子的消费方式,供大房子的消费方式;沙县小吃的消费方式,海底捞的消费方式。真正束缚你的并不是金钱,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不会拥有财务自由,捆住脚的其实是惯性——停留在当下的惯性,以及对不可知未来的恐惧。
• 周报的逻辑·续
周报是什么呢,它是一个管理上的怪胎。几乎2年前,我写了篇文章《周报的逻辑》,据说还被某广州IT公司内部群发。回头来看,正如我对自己博客的长期总结:1/3是蠢话,1/3是废话,只有1/3还值得一看。时隔22个月,我打算重新谈一谈周报这个话题。首先,周报起源于管理者对下属的不了解,不信任。因为不知道你最近在做什么,接下来准备做什么,所以要给我一份汇报。又因为对你不是很信得过,所以用“每周一期”这样的高频度向我汇报。了解和信任在职场中,其实是极为稀罕之物。别不开心,这是实话。上司每天站在身后盯着你工作吗?他在每台电脑里安装了监控软件吗?那他怎么知道你的工作进展——既然他不是跟梢或者黑客。懂得跟上司主动沟通的人不多,即便有,也会被同事鄙夷为“马屁精”。大多数人都坦然地等着上司找自己来问话,你想想情景是不是很傻……XX,你最近的任务进展如何了?
和投资打交道,是个博弈的事情。创业团队的产品越强势,态度也就越强势,而口口声声说自己被VC强奸的,或者找到了不正规的投资机构,或者是自己的产品不硬,VC眼看血本无归就会施加压力。后者的比例可能占到了七八成。VC和创业者又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凭什么无条件地支持你,信任你?拿业绩当筹码,输了也别跳脚。我知道的几个哭诉“VC欺负我”的案例,创业产品本身的问题极大,走得极惊险,VC急了才强行介入——否则好好的帮他们赚钱,VC跑来费偌大力气干预你,他吃饱了撑的?他的本行是投资,又不是经营。创业者在拿钱的时候信誓旦旦,经营出状况的时候跟VC讲你风险自负哟,这不太好吧。拿钱越多,VC越重视,博弈的架势就越明显。
年轻是任性的资本。在你面前的路可以有无数条,只要行路的过程能有所积累,不断的尝试会让人生经历丰富,回忆缤纷多彩,或许也会帮助你找到命运花园。这和“产品试错”其实是一个道理,更多试错,更多发现。而渐长的年纪会像KPI一样压垮你试错的勇气。
就像是“怎样追求到女神”的攻略秘籍一样,如果你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子,很容易追求到女神,甚至有可能女神反过来追求你。如果你是屌丝,天天看泡妞真经也没啥用。虽然通过“技巧”来增加求爱成功率也是有可能的,大约增加1-3%的概率吧——说白了还是概率么。1-3%在我眼中跟“没效果”没两样,只是自我逃避罢了。因为提升魅力如此难,所以才想走捷径,我觉得这就是屌丝之所以是屌丝的本源。
• 庇护所
回想起来,我也是从检察院辞职7年后,才摆脱了“如果失业怎么办”的心理阴影,自信可以靠能力挣得“衣食无忧福利丰厚”。这倒不是说7年后我才有此能耐,只是机关生涯烙下的心理疾患,此刻方才治愈罢了。
近3天十大热文
- [44] 如何拿下简短的域名
- [44] IOS安全–浅谈关于IOS加固的几种方法
- [43] Oracle MTS模式下 进程地址与会话信
- [43] 图书馆的世界纪录
- [41] 界面设计速成
- [41] android 开发入门
- [40] 【社会化设计】自我(self)部分――欢迎区
- [38] 读书笔记-壹百度:百度十年千倍的29条法则
- [37] 视觉调整-设计师 vs. 逻辑
- [34] 程序员技术练级攻略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