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坏脾气的小肥
    1、妄想症11月部门例会,给每个业务组讲一句话寄语,最后也给我自己讲一句话,叫做“摆脱门户妄想症”。所谓妄想症,就是以为门户人多势众,兵强马壮,流量凶猛,家门显赫,所以做任何项目都事半功倍。人家两三年达到的效果,门户一年就实现了。如同王雷雷曾经所说,门户的土壤肥得“插根扁担都开花”。做什么都得向百万、千万级日UV的产品看齐,比如新闻,比如邮箱,比如博客。你一两年做不到7位数的日UV,都不好意思跟上司去提案...
    1、天花板我做摄影项目这几年,收到过不下10次忠告:你搞它干啥子?没意思啊,不如换点来劲的产品做。我问,为什么没意思?答,摄影是个小众行为,又没有盈利模式。我说,如果能掌握每年1亿张来自五湖四海的的摄影作品,挖掘其中的内容价值,这也没意思?答,那得多长时间啊,又能赚多少钱?没意思。于是我明白了,要不具备大众影响力(比如微博客),要不能赚到真金白银(比如B2C),一两年内达到二选一的效果才算是“有意思”。...
    常常听到有人说:“为什么A君在原来的大公司里做不出来好产品,离开之后就能做出来呢?”此话掷地有声,潜台词是,大公司管理机制真傻逼啊。我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大公司做项目有几个避不开的雷区:第一是前景评估,第二是资源配给,第三是风险管理。80%的挫折都栽在这上面。首先,项目前景必须与本部门利益点一致,否则再好的项目方案也得不到支持。其次,低效率的,但同时又是不得已的资源集中分配机制,很难保证项目能得到充足...
    我最喜欢做的产品,是突出“内容、互动与用户关系”的产品,比如说,社区。社区有两种,以公共版面为信息节点,比如论坛;或是以个人空间为信息节点,比如豆瓣。我青睐的自然是后者,因为在产品设计上的发挥空间比较大。相比起来,论坛就像阿米巴原虫一样单调而缺乏个性。但我一直没做出成功的社区,连让人“眼前一亮”都没做到。其中主观客观的原因,解释起来好像祥林嫂。所以不谈过去,只谈将来。站在用户的角度,怎样才会喜欢上...
    忽然兴起,讲一讲我组织周会的经验。我在相册每周主持两次例会,周三的策划例会,以及周五的策划运营例会。周三例会的主要议题是策划方案的通报讨论,每位策划人员各自负责一些模块,每个模块在接近完成的时候,都拿到例会上讨论,大家提意见,经过这么一个流程再定稿。不仅集思广益,也帮助策划组内部互相了解,共享经验。除此之外,每位策划都分配了若干个观测竞品。每个月初的第一次周三例会,大家分头讲自己跟踪的竞品,上个月...
    在广州的时候常发招聘不易的牢骚,来杭州一年半,才发觉错怪了广州。最近一年新加入8人,其中7人通过我自己的渠道找来,几乎化身为了HR。但项目进度的压力太大,抽身不易。有老同事嗤笑说:是不是你们仗着门面大,给人家开很低的薪水哦?我说,执行职位的薪水,我们在整个行业内应该算中等偏上。她说,奇了怪了,那怎么会招不到人?我以前跟她在福州共事的时候,也常抱怨招聘难,小公司招聘太难。当时以为加入大公司可以高枕无忧,...
    失败的尝试至少让我有了一次社会化资讯的亲身体验。其中最重要的感受是,产品卖点并不在于资讯推荐,而是有质量的讨论。用户并不期待在这里看到独特的内容,因为实在也找不出来太多独特的内容,但活跃的讨论带来了丰满的阅读附加值。圈圈里的讨论应该是有深度的,持续的,以区别于跟帖的杂乱与碎片化。严格来说,它更接近于论坛讨论,只是将话题聚焦于网页文章。圈子的人群构成与论坛(或微博)极为相似,通过转载来提供优质话题,再通过强烈的话题性来激活社群互动。
    3Q是一场闹剧吗?是的,我欢乐得差点吐奶。为了纪念这10年一遇的围观经历,决定打破“不写时评”的习惯,也留下一点纪念的文字。从腾讯的“全民公敌”说起。两年多前我写过一篇日志《企鹅的傲慢》,意思是腾讯的战线拉得太长,人才供给跟不上,必然使产品变得平庸。新产品可以靠QQ的推广资源与好友关系去攻城掠地,却很难大红大紫。但是一年前,我改口了,写了篇日志《学习腾讯好榜样》。这是因为了解到了QQ内部的一些管理机制,通...
    公司组织的管理培训参加过好几场,大多是一些绝对正确的屁话,听着听着就忍不住要打起瞌睡来。因为不能动弹,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又低,参加培训比整天干活儿还累。管理上遇到的难题往往来自性格缺陷,岂有听两三天课就勇猛精进的道理。但是有那么一次关于招聘的培训,醍醐灌顶吖,也是唯一一次在培训(或别的鸡汤管理文)中听到我不曾了解的道理。这位讲师讲了两天,关键的话只有三句:第一,永远不要采用诱导式的提问;第二,也不要...
    我最近下了一个狠心,趁着策划运营团队大换血的关口,把对目标用户群的理解深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用户研究”单项占15%的考核权重――依据是我对调研期和策划期的两次审核,以及运营组每人每周的访谈通报。如果这项不过关,不论别处再怎么出色也过不了试用期。我之前吃够了亏,又狠不下心,这回一定要以用户研究为基准来组建团队。因为交互设计、功能策划等技能都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但如果你沉不下来研究用户,往往是性格上的障碍,再过三年五年也无法克服。
    我们说的是没法公开谈的一个事情。我必须绕开事件本身,去解释什么叫精英的草根情结。它的意思是,一部分社会精英对于草根人群有着强烈的救赎情结。放在互联网项目上,包括对产品草根风格的自我标榜,以去精英化为标识,宣传自己是如何如何尊重草根用户,鄙视马太效应,致力于找出并推广草根中怀才不遇的贤能之士。总之一幅亲民姿态,颇有点“跟我来,打土豪分田地”的意气。
    A、个人之势我近来总是在讲“势”。做产品需要三种势:1、推广手段是否能精确覆盖到这款产品的目标用户群?2、团队的核心岗位是否齐备又给力,尤其是团队中有没有典型用户,专家用户?3、有没有能满足自家用户需求的,独到的资源供给?若三者皆备,则事已半成。反之,缺了任何一样都举步维艰。我们做产品也好,或做任何一件事也好,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沿着优势去设定目标,而不是沿着一厢情愿的愿景去设定目标。这时你很...
    我们经常讲,产品即服务,而服务当然是有态度的。这个态度最直观的感受不是通过你的设计,你的性能,而是人与人打交道过程中细微的感染力。当我们在产品竞争中经常觉得无计可施,无力可使的时候,是否可以“服务态度”这方面入手呢?答案显而易见,又知易行难。因为这不仅与团队成员的性格相关,还难以考核衡量,很容易变成空头口号。
    话说到这里,惆怅万分。有时候我们不懂顺势的道理,有时候却根本无势可顺。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不同的职业目标需要借助不同的“势”。仅仅想升职加薪年入六位数?那容易,在哪里都不难做到。想做点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嘿,天底下哪里来这么多了不起的事情,大部分环境的优势未必多,短板未必少……倒是野心难以抑制,贪功冒进,逆水行舟的人如过江之鲫。事前未尝不知道此路崎岖,只是大道难觅,又见不得自己庸庸碌碌。
    我曾在微博上讲,最近6年来,我近距离所见大大小小的项目近百,而成功者仅四五例,究其根本原因,竟然全都是“人才缺口”四个字。不论你是VP、总监、经理,不论你有多么卓越的头脑与资历,在多么了不起的公司领多么丰厚的薪水,最终决定成就的,也只能是“人才配置”四个字。别指望靠一人之力组建一个彪悍团队,脱离了整个组织背景的人脉资源与HR支持,得不到均衡的人才供给,强龙也只是条志大才疏的虫子罢了。聪明人大都有舍我其谁,独领风骚的壮志,然而,同伴比职位薪水更重要10倍!
    有一个关于线下活动平台的策划案例,我给下属拟定了一套流程建议,也可以拿出来讲讲。第一阶段:初期调研当我们接到一个策划活动平台的任务,按照我的习惯,通常会先找负责此事的运营同事聊一会儿,大致了解情况。然后找大概2-3位活跃的活动组织者,2-3位活跃的活动参与者随便聊聊天,询问一些活动细节。同时对竞品进行调查,主要是A,其次是B、C、D。我希望拿到以下的数据资料:1、每个竞品活动最活跃的3-5个城市。2、在活跃城市...
    摘自一封内部邮件,公开也无妨。最近新同事加入很多,按照我的要求,入职半年内需要发送周报给我,半年后自己选择是否仍需发送。这里有个看起来很愚蠢的问题。为什么要发周报?行业内可能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周报就是流水账,是主管显示权力的手段。最后还就真把它给搞成了一封流水账,或寥寥数语。但这是错误的理解。在职场中,有一条冷酷定律,叫做“如果主管不知道你做了某件事情,相当于你就没有做过这件事情。”听上去不近人情...
    大多数主管决定做一件事情,往往不会去分析成事的人力条件,从团队的角度去判断操作可行性,而是陶醉在这个事情本身的前景里边,不愿意迁就现实,而是雄心勃勃地去战胜人力资源。人嘛,总归是能找到的,中国人口众多,关键在于项目有没有搞头。然而互联网上大多数的挫折都源于项目需求与人力供给之间的落差。落差越大,死得越惨。不论大公司或小公司,项目方案是否惊天动地,个人能力是否震古烁今,都能套上这个逻辑公式。
    醒目!本文颇枯燥,很难耐心看完,提前预警一下。1、关于信息的组织方式,在1.0时代无非是人工分类,网站下面设频道,频道下面设栏目,栏目下面再设内容列表页。到了2.0时代,信息爆炸,很显然没法全部进行人工整理。通常所见,主要有八种组织方式在起作用。第一种还是人工整理,由人工编辑出1.0风格的内容首页。哪怕2.0的口号已经响彻了五年,普通用户最适应的还是传统布局的内容首页,看上去整洁丰富,分类清晰,有良好的品质保...
    有一次,高巍在微博上提到我,说纯银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并非自己产品的典型用户”。我很奇怪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不过,这句话是对的。叹口气,摊摊手。是的,我喜欢摄影,还买了4万多的器材,算是平生最大的一笔开销,但我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摄影社区用户。我对项目的热情更多来自于一个前媒体工作者对优质内容的追求。更糟糕的是,策划团队里也没有人是典型用户。这看上去令人惊恐――但是天知道,找到一个(哪怕是一...
[ 共102篇文章 ][ 第5页/共6页 ][ 1 ][ 2 ][ 3 ][ 4 ][ 5 ][ 6 ]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