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坏脾气的小肥
    6月初,美国新发了一款拍照APP,框架与Instagram类似但风格全然不同。我一看,立刻手拍大腿一声脆响。这事儿得从2009年说起。2009年三季度,那时我刚接手相册不久,跟同事聊天,提到手机拍照的分享不便,何不做一款专注于此的社交应用,并加入评论、digg等互动系统?这个想法在内部提过四五次,听者多沉默,不支持也不反对。再加上我的部门又没有移动应用的开发权限,遂不了了之。直到一年后看见Instagram,叹了口气,心想我之前的...
    情景这个词,很多人称之为场景,都是一个意思。我喜欢用“情景”,是因为场景的语感更偏重环境描述,而情景则附带有该环境下的直观感受这层意思。最近一年,我带的几个项目有得有失,大都踩到了同一颗地雷,即“情景反射陷阱”。这枚生造词的意思是,当用户接触到产品的时候印象尚可,但一旦关闭窗口,就很难想到再回来使用,缺乏刺激用户“再去用那款产品”的条件反射情景。原因有二。首先,用户对产品的印象还不够深刻,容易遗忘...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前几周跟运营同学开交流会,我说,我加入公司4年零6个月,这期间没拿出什么得意的作品来,十分惭愧。但环顾四周,4年半里还有哪些新创建的成功项目呢?博客算一个,词典算一个,公开课算一个。似乎没了。把眼光再放远一点,公司创立14年了。14年来除了游戏之外,还有哪些成功项目的光芒辐射至今呢?邮箱算一个,新闻算一个,跟帖算一个。摊开一个巴掌,再竖起另一根食指。
    不久前我写了篇日志《PM与工程师》,讲我的一点经验,PM如何与工程师协作。但是知易行难啊,最近我们的工程师也有点小抱怨,认为需求变动较多,太折腾了。我听到以后很警惕,查了一遍,发现变动的需求大部分还算合理。半年多来一直强调敏捷,敏捷,有什么想法就快速发布出来,再根据上线效果进行调整。因此“一步到位”的方案是不可能的,而快速调整是必须的。这时工程师就有意见了,觉得后续的修补太多,浪费时间,希望发布第一个...
    过节前看到一篇文章,讲产品项目就应该由工程师来主导,但国内让PM去驱动项目,搞得乱七八糟,很恼火,怎么可能做出一款好产品来呢?很显然,写这篇文章的是一位愤怒的工程师,Angry Engineer!我跟他至少有两点共鸣:1、国内的PM确实常常折腾工程师,甚至不乏“把工程师当工具对待”的情况。2、如果工程师有开阔的产品视野与全面的设计素养,知行合一,由工程师来驱动项目是一个完美的选择。可惜由于教育环境的问题,国内通才太少...
    最近看Digg的新闻,CEO称,最终目标是针对用户需要,量身打造新闻网站,即所谓的个性化资讯浏览……这话我听着特别耳熟。上一次听到类似观点是在5年前,2006年的上半年。那时Web2.0初兴,人人都基情四溢地叫喊着“UGC!UGC!”“个性化!个性化!”好像就快要步入四个现代化的行列。那时有不少网站自称“个性化门户”,主要实现方法是新闻模块的定制与拖曳……不久后,他们都哑了。那一年,我29岁,基情四溢地加入Web2.0的大军,自...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观察某类行为,最近取了个名字叫“排泄型互动”。排泄分三级。最重的一级当然是辱骂与下流的留言;次一级是理直气壮的弱智言论,比如抵制家乐福(昨天还看到有人说要抵制南京的法国梧桐树,因为看法国不顺眼,只爱护中国植物);最轻的一级则是长年累月发表毫无信息价值的口水评论,如“毒,德味!”“冬天里把爱洒向人间,洒向朋友的空间!”“我要真诚祝福您平安快乐,常来我的博客,多提宝贵意见。”这三级...
    我最近开部门月会的时候,讲了一个绕口令观点,叫做“显性内容决定产品气质,社区气质决定人群划分与产品魅力,受众选择与影响力决定社区命运。”一看台下都蒙了,知道这回说得太绕,就总结为一句话:显性内容决定社区命运。什么是显性内容呢?就是用户容易看到,容易接触到的内容。举个例子,在论坛,各个版面第一页的帖子是显性内容。在社交网站,你的关注对象产生的动态是显性内容。在豆瓣除了动态之外,15分钟名组以及同城活动...
    春节前收到一封陌生人的来信,一位网站频道编辑,向我咨询转型PM的可行性。他问道:“你觉得做媒体和做产品,以前一样么?未来一样么?”并希望我为此写一篇日志。话题很有趣,我也乐意就此写点什么。遗憾的是,编辑转产品的成功概率却是不高的,就我的经验来看,存在四个障碍。1、傲慢媒体工作需要捕捉阅读的共性,即“大家都爱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忽视用户的个性化特征。由于阅读的共性并不难掌握,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判断...
    早在Web2.0初兴的2006、07年,那时大家都忙活着怎样给用户更多的自主权,更强大的自定义功能,唯恐因为不自由而限制了旺盛的创造力。不过这已经是过去式了。我的高高瘦瘦的同事,博客的行长先生老跟我抱怨,说博客的自定义功能给太多了,用户装扮得千奇百怪,什么样的栏宽和导航都有,搞得后来想作点调整都束手束脚,很难兼容到这么复杂的用户界面。改进的手脚稍微大一点,就有一批自定义风格的用户,博客界面残了,肯定跳起来骂。...
    玩了一年多新浪微博,对微博的运营没作系统研究,但有若干零零散散的想法,不妨一记。不深刻,很碎片。1、微博和博客运营至少有一半是共通的,比如说,杀手锏是拉拢优质用户――也就是活跃的名人。玩草根战术那都是被逼为寇。我以前写过一篇《精英的草根情结》,分析为什么名人才是最优质的资源。当然,垂直领域里的名人,甚至是小圈子里的名人也管用,但前提是你得吸引来这些领域的读者,还得让他们顺利找到自己仰慕的人。以目前...
    今年春节从杭州机场下来,出门打的,连续被三辆出租车拒载。先问你,去哪里?一回答是去滨江,就赖着不开后箱盖放行李(这时我们在车后方),然后慢慢往前面蹭两步去接别的客人。第一辆拒载后,二三辆看在眼里,都不问我去哪里就直接拒载。幸亏机场工作人员帮忙,拦住第四辆的士厉声呵斥:“不准走!开后箱!”这才不情愿地让我们上车。一上去就说:“你们加点钱吧。”大过年的,本来也不是一定不能加钱,60多块车费加到80、100啥的...
    随着工龄增长,我一年大概有14天的年假,平时用不着,集中在春节前休了6天年假去柬埔寨旅游。为了走得洒脱一点,最后几天拼老命。平时大概在公司里待10-11个小时,最后几天待到12小时以上,回家还得继续干点活儿。同行柬埔寨的一个姑娘是500强企业的技术主管,很不客气地说,你经常加班,说明工作方式差。我随口回了句,现在美国加班够狠的企业,第一是Facebook,第二是Apple(信息来源[李开复微博])。她愣了一下,又冷笑一下,意思...
    对产品行业里时髦的概念,不妨多一点警惕,少一点狂热。一年前,我写了篇日志《批跟风》。任何时髦的概念,只不过是提供了某种新的思路,既不见得最适合你,更不见得一定能悬壶济世,“非此不可”。打个比喻,大概把1000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拓展到了1024种,但不见得多出来的24种一定优于过去的1000种方式,终究得量体裁衣。然则跟风者总是如过江之鲫。现在最时髦的概念是什么呢?
    没有实际利益回报的事情就被看作无意义,这样人活着和蜉蝣又有什么区别?朝生暮死,所以要不断计算得失,需要把一切都立即折现。需要像赵本山的小 品,冯小刚的电影,要有密集的段子,段子一出,立即要转化为笑声和掌声。而我决定要在这个世界上活很多年,那么,我只能选择打几个无回报的电话,和大众银行一样有耐心,相信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大年初二,相信那个时候终于有人慢慢能懂。
    在创业的最早一拨人中间,通常有那么三五位被称为“核心人员”。如果项目是产品驱动,就需要设计核心;如果是内容驱动,就需要运营核心;如果是电子商务,就需要营销核心。除此之外还得有至少一位技术核心,保障技术实现。最早的核心人员既是创始人,也得是牛人,他们的能力、投入度与默契度先天决定了产品的成败。
    月初的时候发了篇日志,想组建一个业余时间投入的APP小队。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少年博学多才的无双dd在我论坛上发了篇帖子,说能不能做一个玩票的产品,用糗事百科的架构去发布5毛言论。我觉得挺酷,就叫“NC百科”吧,找了程序员老友问愿不愿意共同开发,玩一票。恰好老友要辞职,说好啊,考虑一下。考虑几天后表示运营风险太大,怕是活不了多久,这份投入划不来。不如一起开发更有前景的,比如APP。就整APP。一开始的小队成员是...
    最近做一个潜在用户访谈,问她,如果在博客之外,再维护一个摄影空间,会不会觉得有点烦?她想了想说,那得看这个空间能带给我什么新东西了。我问,什么样的新东西才会吸引住你呢?她说,比如我刚去过意大利旅游,就想看到意大利的片子,与拍意大利的人去交流――不要很刻意地每次都去找,那太累,最好能轻轻松松地推到面前。摄影空间如果只是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博客也没什么分别,希望能方便地(这很重要)接触到与我的喜...
    三季度的时候与兄弟部门合作一个项目,两边私人感情挺好,常在一起吃饭吹牛,可合作起来就出了问题,设计上争执不断。定睛一看,争的大部分是细节,细到某个选项是可选还是必选,某个开发成本不足半天的功能是否在一期发布,如此等等。这些细节全都加在一起,对产品结果的影响也不超过千分之一,但就是吵来吵去,既浪费时间也伤和气。Boss有次发脾气说,你们两个部门丢骰子,谁赢了听谁的。当然作不得真……可接下来情况也没改善多...
    话说,我在公司已经待了4年多了。从媒体到产品业务,带过3个部门,经验还算是丰富。前些日子有同事跟我聊新产品的机会,我说没有机会,门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拥有过去但不会再拥有未来。媒体业务在网络应用中的比重持续下滑,且受到垂直媒体的不断冲击;产品方面除了新浪微博一枝独秀之外,基本吃四五年前的老本。难道门户里的人都是傻瓜来的?成功的新产品多半独立(独立才能敏捷),清醒(不贪心不画饼),专注(有...
[ 共102篇文章 ][ 第4页/共6页 ][ 1 ][ 2 ][ 3 ][ 4 ][ 5 ][ 6 ]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