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大公司与风险管理

大公司与风险管理

浏览:4147次  出处信息
    常常听到有人说:“为什么A君在原来的大公司里做不出来好产品,离开之后就能做出来呢?”此话掷地有声,潜台词是,大公司管理机制真傻逼啊。

    我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大公司做项目有几个避不开的雷区:第一是前景评估,第二是资源配给,第三是风险管理。80%的挫折都栽在这上面。

    首先,项目前景必须与本部门利益点一致,否则再好的项目方案也得不到支持。

    其次,低效率的,但同时又是不得已的资源集中分配机制,很难保证项目能得到充足的人员配给与推广资源,更难做到合理的人才搭配。

    最后,大公司必然重视风险管理。论证不充分,计划不周全的项目不可能通过审批;犯过错误,跌过跟斗的项目很容易打入冷宫;收益周期长,前期发展慢的项目几乎是必死无疑。这些道理单单从字面上看,都是绝对正确的,但你回过神再想一想,现在哪家互联网大公司在创业初始就有周全的计划,早期经营从没出过漏子,尤其能够在一两年内带来可观的收益回报?

    Alexa200名以内的互联网产品,时光穿梭回去,用自己2010年的风险管理机制去监管创业第一年,我猜,一大半都不会有好下场。原因很简单,风险管理机制天生是“灵活敏捷,坚韧不拔”的死对头。这个制度本能地充满了不信任感,用诸多手段去验证项目可能存在的缺陷,所谓“想不清楚你就不要做”,诸多难题偏偏又只能在实践中去摸索――正如天龙八部里的“珍珑”。而社区等类型的长线项目更没有一鸣惊人的速成之道,两三年有小成,四五年方有大成,熬不到头便被一柄名叫“KPI”的鬼头大刀拦腰斩断。

    惨。

    所以近年来最出风头的新产品大都来自创业公司,或者再具体点说,95%都来自创业公司。那些曾经从自己百折不挠的冒险中获益的老前辈,早已锐气尽失,变成了“百折不挠”与“冒险”的刽子手。这听上去颇讽刺,我在过去的几年中也受制于风险管理,受累甚多。那是不是我也要感同身受,站出来大喝一声“大公司管理机制真傻逼”呢?

    恰恰相反,我得说如果没有这种机制,大公司早嗝屁了,早死早投胎。诚然,我曾经有自认为很好的想法卡在风险管理上,不给信任,不给资源,甚至压根不让做;但当我作为风险审核者的一方时,也多次亲历烂到不能行的提案,对方信心十足,满脸涂满热血地催促我批准。老子当然不批。先耐心跟他解释,解释不通,觉得我是个粗暴压制星星之火的大傻逼。我烦了,冷冷地问:“你告诉我,这个东西世界各国均无成功先例,你凭什么能把它给做成?”

    答:“创新是唯一的成功之道,别人的失败正是我们的机会。”

    有时候我也换个方式问:“你认为自己做成这件事情的本钱在哪里?”

    答:“第一我们是大公司,第二我很有热情,第三我很有信心。”

    算了吧,鸡同鸭讲,老子就是不批,你死缠烂打我也不批。我可以拿自己的职业名誉来担保,这些被否决提案的成功可能性不高于10%,整个方向都是错的,连尝试一下或者改进方案的价值也没有。

    然而换位思考的话,我自己上报后被否决的产品提案,事隔一两年后来看,何尝又没有这种自以为是的例子呢?只是当初并不自知而已。

    这么一说,着实对错难辨。灵活敏捷也好,谨慎保守也好;坚韧不拔也好,壮士断腕也好,方法上全没有对错优劣之分,区别仅仅在于人――能做到敏捷而不盲动,坚韧而不死板的,只是这个行业里百分之一的,厚积薄发的精英。100个人出去创业,成功的只有1个,其中并无什么方法上的秘诀,唯有强大的人才能成功。人比人,气死人。在1个成功者的身后是99堆平庸的白骨。

    这99堆白骨转世投胎去了大公司,在成功者的光环照耀下,心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挽起袖子就提案……心中激情澎湃。

    根据我四年来的经验,大公司里如果有人说“我有一个新的项目构思”,靠谱的概率不会超过10%。有时候是方向错误,有时候是方案错误,有时候方向方案都没错,这个团队就是执行不到位,也有的时候公司拿不出必要的资源支持,注定举步维艰。如果放任大家去冒险,去送死,相当于拿公司的钱兑换成团队的失败经验,换来最后百感交集无限唏嘘地说一句:“我终于明白了……”

    换个角度看,创业公司允许率性而为,是因为他们得完全承担失败的责任,用自己的钱自己的命运去赌,也正因为此,才会有起码的谨慎与超乎常人的勤奋。但大公司里的新项目提案往往心血来潮,跟风上马,一拍脑袋就敢写保证书。反正做这个那个项目,不都是8小时工作,不如搞点来劲的,砸了又有多大损失呢?无非少拿一点奖金,多挨几句批评罢了,无非是面子问题嘛(或跳槽便是)。

    以上是风险管理机制的由来。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够优秀的项目发起者,轻率的发起态度,四平八稳的情感投入,决定了大公司启动新项目的成功概率极低。为减少损失浪费,必然严厉监管,即便误杀几个,也胜过发布一大票的烂尾工程。别拿人家的创业经历说事儿,你牛逼,你对项目前景深信不疑,自掏一年薪水押进去你干不干(达成目标后三倍奉还)?你干不干嘛?

    再说了,既然公司不是自己的,也不知道在这个位置上能待多久,怎敢做三年五年的规划,为起码两年之后才能成就的项目去投入资源和精力。没有现在的业绩就没有稳固的地位,当然会把短线成绩看得最重,深深恐惧时间周期带来的风险。所以大公司没什么可能做好一款前两年曲线平缓的产品,比如社区,没有大收益就不给大投入,公司基因注定了这一点,仅仅对保持领先的的成功业务(传统业务)才能作长远的盘算。

    由此看来,最近百度、新浪发布的一系列新产品都凶多吉少。我曾经在微博上无限感慨地说,扼杀大公司新项目的凶手有很多,其中最残暴的一个,名字叫做“耐心”。许许多多成功项目都是慢慢熬出来的,不断犯错,不断改进,不断煎熬,难得有一鸣惊人的轻狂。只可惜风险管理机制最容不下的就是“耐心”二字。谁知道项目行不行?谁知道你行不行?谁知道还要熬多久才看得见曙光?没有阶段性的成果来支撑信心,宁肯壮士断腕。这种机制完全符合逻辑,也是情非得已。与其抱怨公司不给自己机会,不如顺势而为,在机制之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干脆跳出去加入另一家专注于此的公司。

    回到本文开始时的问题:“为什么A君在原来的大公司里做不出来好产品,离开之后就能做出来呢?”我的完整回答是,你只看到A君辞职创业的成功,却看不见BCDEFGHIJKLMN等诸君辞职创业的失败。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确实压制了一些人才的发挥,尤其将产品的创新基因无情溺死,但减少了更多得多的资源浪费,有其失必有其得。话说回来,如果大公司创新都这么给力,岂不是铁打的江山,哪里来的市场新陈代谢?哪里来的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就叫“生态平衡”。

建议继续学习:

  1. 关于创业    (阅读:20502)
  2. 别为大公司拼命(译文)    (阅读:9163)
  3. 个人开公司的流程,以后用得着    (阅读:6591)
  4. 如何让员工忠于公司?    (阅读:6492)
  5. 腾讯抄你肿么办    (阅读:6543)
  6. 创业三部曲之一――学技术    (阅读:5416)
  7. 小公司如何留住人才    (阅读:5312)
  8. 从Rails聊聊小公司的研发团队建设    (阅读:4493)
  9. 创业前应先做出一个好的非盈利产品    (阅读:4086)
  10. 创业小公司其实也需要制度    (阅读:3897)
QQ技术交流群:445447336,欢迎加入!
扫一扫订阅我的微信号:IT技术博客大学习
<< 前一篇:Web标准路漫漫
后一篇:社区与电子商务 >>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