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奋斗
    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有一句名言(这句话是如此有名以至于被人尊称为“克拉克第一定律”):“如果一位有名望的老科学家告诉你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么他很可能是对的。然而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么他极有可能是错的。”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知识是一把双刃剑”这个道理在心理学领域其实并不新鲜,《Made To Stick》上面就提到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A心里想一首曲子,然后用打拍子的方式打出来,B听着A的拍子要去猜测A打的实际是哪个曲子。参与者选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曲子,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此处根据中国国情稍加演绎)。这个实验的亮点在于,往往A认为“那么简单的曲子”怎么可能听不出来呢?而实际上B听了却就是猜不出来。A对B能否猜中的概率估计,与B实际猜中的概率之间,有一个巨大的落差(A以为50%的人能猜出来,而实际上只有可怜的2.5%)。
    你有个任务,需要用到某个开源项目;或者老大交代你一个事情,让你去了解某个东西。怎么下手呢?如何开始呢?我的习惯是这样:1.首先,查找和阅读该项目的博客和资料,通过google你能找到某个项目大体介绍的博客,快速阅读一下就能对项目的目的、功能、基本使用有个大概的了解。2.阅读项目的文档,重点关注类似Getting started、Example之类的文档,从中学习如何下载、安装、甚至基本使用该项目所需要的知识。3.如果该项目有提供现成的example工程,首先尝试按照开始文档的介绍运行example,如果运行顺利,那么恭喜你顺利开了个好头;如果遇到问题,首先尝试在项目的FAQ等文档里查找答案,再次,可以将问题(例如异常信息)当成关键词去搜索,查找相关的解决办法,你遇到了,别人一般也会遇到,热心的朋友会记录下解决的过程;最后,可以将问题提交到项目的邮件列表,请大家帮你看看。
    亲爱的怪蜀黎:大学毕业后我终于成为了从小梦想的一名——web程序员。在魔都这7年,我一共只在2家公司服务过,而在现在这家公司已有6个年头。前5年说不上兢兢业业,但也还算认认真真,但因为公司重点不在web一块,基本没有机会可言。所幸一年前公司开始转型,将主要资源往web一块转移。我还没反应过来,项目、待遇、职位、人手都纷涌而至。在兴奋、惶恐、忧郁中,带着一个30多人的团队做了一个最终没有太好结局的项目。虽然不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有时我想,也许我应该做的更好,也许结果会有一点不同。不过和我的沉重相比,似乎公司并没有很在意这个结果。上个月给了我新的一个项目——这一次,放的权利更大。感谢老板的信任和支持,但肩上的压力感觉有增无减。也许犯错是成长最好的老师,失败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但我不想用这些话成为铺垫可能失败的接口。问一个当下的疑问。
    好的技术人员向往具有很强的企业技术文化氛围的工作场所。但如何你能从外部看清一个企业的技术文化状态?这里要讲的是我使用的两个简单而好用的参考指标。 首先我要讲讲“企业技术文化”这个词指的是什么。它是指技术人员在一个企业内受重视的程度和重要性。它能从一些事情上体现出来: 公司里的决策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在一个具有很好的技术文化的公司里,技术人员参与要做什么、何时做、由谁来做等决策制定。并不是说有最终拍板权,而是有真正的发言权。
    这可能会是一篇科普文,也可能会是一篇长篇小说,但我不想这篇文章变成一篇励志文,大家都审美疲劳了。所以我想忽略阳春白雪,尽管信息量很大,但是至少说一些实实在在的经验和故事,说一些效果立竿见影的观点,再说说活捉林志玲什么的,总之让大家多看一点就多获得一点实际的价值。
    周末在家,随手翻看了一点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这本书。去年这本书上市之后我从头到尾阅读了一遍,在《浪潮之巅》中吴军老师历数了IT行业公司的兴衰发展史,提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基因决定论”,即由于公司基因的影响,当一家大公司想要转型占领新的领域,做出颠覆性创新产品的时候,往往会败得很惨。这种例子其实很多,摩托罗拉,诺基亚,英特尔,微软不一而足,大公司体制内创新的困境已经成为常态。杰克韦尔奇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经说过:“管理一条产值为5万美元的新生产线的第一年,要比管理一个销售额为5亿美元的企业的第20年更为困难”。他在《Winning》这本书里面具体提到3条原因: 1、公司对创新项目的投入不足,特别是业务人员投入不足 2、公司对创新项目的前景和重要性宣传太少,反而保持秘而不宣 3、公司限制了创新项目的自主权。
    在公司工作,很多时候都是被会议牵着鼻子走,一天下来4-5个会议成为家常便饭,很多时候你会觉得会议是在浪费时间,如何让会议变得更加高效,下面是网上的一些方法,大家一起研究学习。   制定22分钟的会议 - 谁规定会议时间应该是半小时或1小时的?这样的会议时间是不是有数据支撑?当然没有。30分钟或者60分钟这点时间要是留给每个人去阐述、辩论自己的观点显然不够,平均每个人需要1小时才能把思路理清。实际上不是所有的会议都可以控制在22分钟内,但是很多会议是可以控制的,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尝试将会议的时间控制的越短越好。 有一个基于目标的议程 - 有个明确目标的议程将会使会议锦上添花、有的放矢。可以考虑在白板上写出议程的内容,同时加粗相应的关键点,由此不断提醒大家我们这个会议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动点科技创始人卢刚有一次在微博上发起一个讨论:中国的创业环境与美国相比而言,根本因素上缺少了什么?他列出了几个他称之为硅谷的创业基因:允许失败、海量好主意、风投群支持、一批优秀的创业导师、连环创业、骨子里的DIY精神、政府税收等政策支持等。这些我都基本同意,但根本上,恐怕另有原因。 对于IT圈来说,鲜有不靠风投而成功的创业案例,概因为免费+规模基本上是各种创业故事的特征。风投不是散财童子,每一笔投资都会追求尽可能大的回报:风投A把股权溢价转卖给了风投B,风投B再如是为之,但总有最后一棒的时候,那就是在公开市场上的风投退出。 虽然很多人说上市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但恐怕很多人都打心眼里认为,上市至少是一种里程碑式的胜利。可惜这种里程碑式的胜利,在中国互联网圈的中国公开市场上,案例极少。
    有人问:你做过的最有效的提高你的编程水平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回首作为一个程序员这些年来的生活和职业道路,我使用了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我的编程技能 —— 阅读代码,编写程序,阅读书籍,听讲座,看视频,等等。 我的问题是:你做过的最有效的提高你的编程水平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对于那些想提高水平的程序员,你的建议是什么? 我希望你们提供的答案是各种各样的,并且不是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 我希望得到适用于不同人的不同的答案。 有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这里,我将其中最受认可的前三种答案选出来翻译给大家。 最受欢迎的回答:学无止境 没有特别的先后次序… 和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一起工作 永远乐意听取他人的意见,不管对方是低级水平,一般水平,资深,还是大师。职称头衔并不代表一切。
     一、番茄工作法的基本方法 把想要做的事情都记录在活动清单上,活动清单就像一个累积待办事项的仓库 每天早上从活动清单中挑选今天想做的事情抄入今日待办清单,按重要性排序并估测大致需要的番茄数 在今日待办清单上选出最重要的一件 开始一个番茄时间,倒计时25分钟,专注于你的工作,直到铃声响起 尽量保护你的番茄时间别被打断,如果有新想法或外部干扰,先记录下来,留到铃响之后处理 每个番茄时间结束后休息3-5分钟,4个番茄时间算一轮结束后休息15-30分钟 已经做完的事及时划掉 一天结束后在记录单中记录自己完成的番茄数,被打断的次数等等信息 将计划外且没完成的工作记回活动清单 分析和思考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 每天工作前,整理出当天要做的所有事项,然后设置一个25分钟闹钟,开始做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从MacBook Pro转向MacBook Air已经数月了,谈下使用Air之后带来的便利与效率提升。 便利虽然进入云计算时代,由于国内网络环境原因,访问国外一些知名云提供商并不稳定。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用户依然非常依赖本地存储,使用轻便笔记本是一个最佳的选择。随时随地使用同一个工作环境后,可以极大改善个人效率及体验。这是使用Air之后一些日常的便利。 工作忙时浏览器标签页打开的文章可以在其他环境继续阅读,不需要收藏到ReadLater之类的工具中,而且ReadLater更大的障碍是,打开一个网页在粗读完之前,无法判断是否需要收藏。由于是SSD,启动程序及打开文档速度非常快,几乎不需要等待。由于Air很轻,尤其是11寸也很小,可以用方便随身携带,不需要为“今天是否要带走”思考。可以坐在床上、沙发、公园、咖啡厅或者其他随意的地方编写代码或者文档,不会感觉压腿、发烫或者沉重
    网友@兰帝魅晨- 新浪微博上@mysqlops曾经受邀请知乎问答上,帮人解答过一个职业选择的话题:非IT类专业的人,毕业后进入IT领域的机会有多大?,提到随便有很多非IT专业人员,不仅从事IT技术工作,且做的非常出色。他的微博信息突然促使我想起曾经阿里巴巴的百阿培训的同学—王所长的经历,从个人QQ空间迁移到www.mysqlops.com上,使更多对IT行业有兴趣的朋友能阅读到其个人经历,也希望对大家有积极的作用。
    尽管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晓为什么在某次面试中没被选中,但最近的一项研究给我们在理解招聘者的决策行为规律上带来了一些启示。根据TheLadders的研究发现,招聘者在初步决定候选人‘是否合适’之前所花费的平均时间是6秒钟。 研究中对30位专业招聘人员使用了一种叫做“眼球追踪(eye tracking)”的技术,监视他们在10周时间眼球的运动轨迹,以此“记录和分析他们在理解消化一段信息或完成一个任务时,他们视线的焦点和持续的时间。” 研究显示,在快速浏览你的简历的短暂时间里,招聘者会看你的姓名,当前的职称和所在公司,当前职位的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之前的职称和公司,之前的职位的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以及学历。
    面试过一些应聘者,当我问到为什么换工作的时候,他们都会告诉我,现在的工作没有挑战,无聊,所以想换一个有挑战的工作。我总是为有这样的认识的朋友感到惋惜,因为我总是认为有挑战的东西无处不在啊,不能因为工作上没有,自己就放纵了自己。比如,面试过一个做地图的工程师,他的工作是做计算地图上任意两点的最短或最优路径的一部分功能。我觉得这个事很有挑战,也有难度,应聘者说,没什么挑战,因为他做的东西只是调用相关的算法库。他在这个项目干了2年了,当我问他有没有看过算法库,知不知道地图是怎么存储的?他却告诉我,因为没有去做,所以就没有去了解,等做的时候再了解(我希望有这样想法的人都去看看程序员的谎谬之言还是至理名言?)。
    作为一个领导,带领一支团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领导本人必须做到坦诚的态度,只有对团队坦诚,才能和团队之间形成信任,只有和团队形成了信任,才能成为一支默契的团队。因此坦诚的性格是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坦诚的氛围也是对团队最基本的要求。 杰克韦尔奇说过:什么是信任?当一个领导真诚、坦率、言出必行的时候,信任就出现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为什么坦诚精神能行得通?很简单,因为坦诚有化繁为简的力量! 我从艺龙CEO崔广福的微博上也摘录了关于坦诚的观点:崔广福 写道我个人完全认同韦尔奇的观点,并一直践行坦诚,朋友们,我可以告诉你坦诚使我的人际关系更简单更高效,使我自己更有效,使企业运转更快更好。 坦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级或者周边环境,但是如果你要想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你自己要做到卓越,那么你自己必须从开始就坦诚,无论上级或同事是否坦诚。
    我敬佩的第一位CEO管理者是GE前任CEO杰克韦尔奇。GE在韦尔奇任内20年实现了每年30%的高速增长,市值曾经达到全球第2,是全球最著名的CEO楷模。韦尔奇写的两本书:一本自传,一本Winning我读了很多遍,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反差是,尽管韦尔奇整个职业生涯都在GE渡过,出身于GE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但韦尔奇是个非常不循规蹈矩,处处打破常规,雷厉风行的管理者。我从韦尔奇的书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管理知识,当然韦尔奇早已经成为显学,没必要多费口舌,所以只想提几点自己的感想:一、雷厉风行韦尔奇任内做了上千次公司并购和分拆,在韦尔奇自传当中看到很多次大型并购,韦尔奇的整个决策过程,完成谈判并购往往几天到几周时间,真的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疯狂速度。很多工作往往是一想到就立刻安排人去执行,并且一直盯到底。
    今晚想写一写这个敏感话题。谈创业者的待遇,首先要明确两件事情。第一,你是创始人或者共同发起此事的创始团队吗?如果是,通常会更信任长期回报,愿意接受短期内的低薪。比如我和搭档都表态说,领点基本生活费就好了,情况紧急时不领钱甚至倒贴钱也行。第二,你是创业团队的第一批加入者?还是第二、三、四、五批?加入的时间越早(因为公司资本不足),通常薪水越低,但能领到更多的期权,或是更低的行权价格。相当于用个人风险来换取长期回报。我之前四处请教创业者,听到过各种关于创业薪酬的说法。有人说,刚开始最多只领到之前70%的,也有人说70%都太高,50%就差不多了,还有人说待遇上不能愧对兄弟们——不过也只是中型公司的中等水平而已。
    去年很多朋友私下或新浪微博上在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与职业规划,也感觉到很纠结与彷徨,尤其技术人的职业生涯,随年龄增加,一些优势逐渐丧失。4月13日数据库技术大会的主办方举行的晚宴上,也让本人支持一个大家感兴趣又贴合实际的话,话题是:三十岁后的IT人 如何抉择人生路,遗憾的是预订酒店饭桌是几个房间打通的,而不是一个大厅方式(总共:8桌),大家无法围绕在一起,为此只是小范围讨论了下,今天看到曾经阿里巴巴数据库团队的海波兄弟总结分享,非常有意义,转载给大家共同欣赏! 十五年前,你或许还不懂爱情,看Jack和Rose执手相看泪眼,只是蒙胧的心痛。十五年后,你会和谁一起走进影院,更会和谁一起,走到生命终点。
    价值,可是不合理的要求不能去拒绝吗?套用刘欢说的一句话“我们是不是活的应该有些尊严”,一味的迎合客户,只会让我们自己越来越痛苦,反而得不到用户的尊重,肯定。
    近期组建新UED团队,和不少设计师聊职业规划的问题。主要问题是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一方面是设计师自身能力欠缺,浮躁不够踏实,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设计师,满足不了项目需要。 研究过互联网设计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也向同行请教过,结合自身经验,总结有以下几点心得: 1.磨练自己。尽量参与更多的项目,如果没有这种机会,那就多出设计方案。设计没有捷径,有时靠的是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平时的练习。先入为主的想法通常不靠谱,要挖空心思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2.热爱自己的产品。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产品,如果你下班之后都不会使用自己设计的产品,那肯定是做不好的,纯属浪费时间。 3.多解决问题。如果只“维护”一个已经发展成熟的产品,遇到的困难会比产品发展早期少很多。设计师的经验来源于解决问题,不在于你绘制了多少张原型图。
[ 共596篇文章 ][ 第12页/共30页 ][ |<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 ]
© 2009 - 2025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