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乱象,印迹
这两天,我的同事丁宇(@felixding,极具艺术气质的设计师,推荐)遇到了一个正则表达式的问题,我琢磨了半天写了一个表达式,暂时能用;今天庄表伟(@zhuangbiaowei)跟我说,正则表达式的问题大家一般都会查手册,但怎么思考和解决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正好,我在写作的《正则表达式傻瓜书》,也希望多讲讲这方面的内容。目前的写作还没有进展到介绍解题经验的阶段,索性,先在blog上写这方面的内容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
很多人都对外国的教材颇有微词:一个简单的东西,翻来覆去地讲,生怕不明白,很麻烦。没错,这样确实很罗嗦,但罗嗦并非没有意义,这是因为作者为广大读者(而不是某一个读者)考虑,多走了好几步,这样才能照顾到大部分读者,真正传授知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翻译,译者相比读者,也一定要多走一步,这个道理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典故的翻译。所谓典故,就是文章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者有来历的词语。译者对典故的处理,需要照顾两方...
生硬地“对接”两种语言,尤其是“条件反射”式地翻译词语,是翻译中的大忌――一方面,译文显得僵硬难读,另一方面,在不同场合,词语的意义也有不同,自然也不能用同样的办法来翻译。下面讲的就是常见单词and的翻译。英文单词and,一般译者都翻译为“和”: you and me 你和我 China and America 中国和美国 peace and development 和平与发展在这些场合,如此翻译并没有错:连接两个对等主体的连词,正是中文所说的“和”。 ...
• 养成良好的习惯
与朋友们聊天时也会谈到这类话题,认可道理的人不少,问题也不少:一方面,有些习惯确实“好”,但似乎“意义不够”,不能给人足够的激励去养成;另一方面,人到了某个年纪,似乎培养新习惯的难度太大,很难“说服”自己行动。是的,这问题确实存在,那么,该怎么办呢?且让我从一个小例子说起吧。我小的时候,常去母亲的实验室玩(我父亲大学学的...
上一章,我们通过Word中的“使用通配符”模式,粗略见识了正则表达式的使用方法。然而通配符并不等于正则表达式,遇到复杂的情况,通配符就力不从心了。所以从本章开始,我们来看“正宗”的正则表达式。安装Regular Expression Tester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正则表达式也是如此。尽管正则表达式的思想和规则是基本确定的,应用起来却有许多讲究(比如,在Java、C++、Python等不同的编程语言中,同一个表达式的具体写法...
冠词(Article),中文里不存在,但英文中存在,而且随处都是,学过中学英语的人都知道,最常见的(估计也是最短的)单词a,就是冠词。按照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Article_%28grammar%29)的说法:在使用冠词的语言中,除去例外,每一个普通名词在表达出来时都与一定程度的确定性(确定的或非确定的)相关,所以许多语言要给每一个名词加上一个特定的语法数量结构(单数或复数)。每一个名词都必须有冠词配合,如...
先来看一个句子: Busy working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him to go home once every other week. 照当下流行的译法,结果如下:忙碌的工作让他不可能每两周回一次家。意思不难理解,但总会觉得不够自然,表达同样的意思,中文句子的结构是截然不同的。这里我们先不给出中文的地道说法,先考察本句翻译过来为什么会“别扭”?仔细想想,“别扭”来自中英文表述习惯的差异:英文非常喜欢用“无生物主语”来造句(注意,是“无生...
人人都知道英文中的被动语态,也就是be动词+过去分词的组合,翻译时往往采用“被xx”的形式;一般情况下这样没有大问题,但如果泛滥地用,遇到被动语态就用“被xx”来翻译,就会生出许多别扭,至少给人感觉不够地道。譬如下面这几个句子:我被邀请了来参加这台晚会这件事情被登上了报纸此事被讨论之后他被命令去执行任务这本书被许多人高度评价的确,在这几个句子中,主语都处于“被动”的状态,也可以“准确”(其实是硬生...
翻译时经常遇到的一些词语和结构,译者往往会用固定的办法来翻译。后果之一就是,译文中“翻译体的特征”很明显,许多时候我们都可以透过译文,“看出”原文,这样的译文,难说地道。when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when,在多数译文中,都“约定俗成”翻译为“当……的时候(时)”,这样做本身不算错,但某些时候,稍加处理会让译文更加地道,譬如这两个句子:当规则不够清晰,或者不是每个人都清楚这一情境是什么,或者当人...
论证时引用他人的观点是中外都常见的做法,在英文中,我们时常遇到as somebody said,as somebody correctly pointed out的说法。通常的译法是不假思索,照章翻译: as somebody said 正如xx说过的 as somebody correctly pointed out 正如xx所正确指出的这样的翻译说不上错,但细细考察,有两个问题:“正如…正确指出”,短距离内两个“正”字重叠,有累赘之感;更重要的是,“正如xx说过的”(尤其在“说过”之前加上定性修饰...
so…that…是英文的经典句型,从学英语开始,老师们就不厌其烦地提醒大家:so…that…就是“如此…以致于…”的意思。这种说法本身并不算错,尽管有时候很别扭,然而毕竟方便了学生理解。但是,身为译者译者,无论在哪里见到so…that…,都硬套“如此…以致于…”,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毕竟,译者的职责是降低读者理解的难度,而高质量的翻译必须注重各个细节――如果读者觉得译文别扭,必须“还原”成英文才方便理解,我们大致可以...
我们所使用的绝大多数语言都具有这样的特性:既有规则(譬如句子要有完整的结构,过去发生的动作要用过去式),又没有规则(譬如不规则动词,以及某些“妙手偶得”的奇妙搭配)。可以说,语言的创造性,就在于能够灵活游走于这种有/无规则的矛盾之间,“产生”出历史上未曾有过,但意义完整的通顺句子。这种“游走”,在我们使用母语时,往往是凭借本能完成的:“千锤百炼”可以调换成“百炼千锤”,但不能变成“千炼百锤”。但是...
beta技术沙龙越办越有意思了,上次错过了阙宏宇的mod_cache(还有关于线程进程的讨论)就很可惜,这次关于Lucene的演讲,是无论如何不应该错过了。到目前为止,全文检索已经完全不算高技术门槛了,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里面写:“今天,任何程序员,都可以很容易地构造一个全文检索应用”。是的,全文检索的基本原理大家都知道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实践。我见过纯粹自己开发的,具有AS(Advanced Search)、BS(Basic Search)、DI...
• 你的香蕉怎样剥?
我第一次吃香蕉的时候,顺手把蕉把(也就是互相连结的那一头)一揪,就开始剥皮。父亲看了说:怎么能这样剥香蕉呢,一定要从另外一头开始剥的。在父母面前,小孩子当然不敢当面顶撞,而且,我并没有尝试过从另一头开始剥。可是比较两种方法之后,我觉得还是自己的方法更好,于是去找父亲理论。父亲又试了试,说:“真怪,从这一头来剥,果然是要省事一些,可是我们从小到大,都是从那头开始剥皮的呀。” 这件事过去已经有二十多年...
近3天十大热文
- [69] Twitter/微博客的学习摘要
- [68] IOS安全–浅谈关于IOS加固的几种方法
- [66] 如何拿下简短的域名
- [65] android 开发入门
- [63] find命令的一点注意事项
- [62] Go Reflect 性能
- [61] 流程管理与用户研究
- [60] Oracle MTS模式下 进程地址与会话信
- [59] 图书馆的世界纪录
- [57] 读书笔记-壹百度:百度十年千倍的29条法则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