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头条 - 一个快速在微博传播文章的方式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设计思想
    用户不会使用一个网站绝对不是用户的错,他会打开电脑,会使用键盘和鼠标,会打开浏览器上网,经过这么步骤最终到达了你的网站,然后发现网站上一团糟,搞不懂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也懒得学习如何使用,于是就会眼都不眨一下就关闭你的网站。这是很现实的一个用户行为。在网站能够快速触达用户之后,网站运营人员面临的下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留住用户?
    用户是否喜欢一款产品,取决于他使用产品获得的好处,也取决于他在产品中获得的体验,两方面都是用户价值所在,缺一不可。 最近在读王坚的《结网》,正看到网站用户体验的章节,收获很多。今天成文一篇,就当是阅读笔记了。关于网站用户体验的方法论有很多,这里引用王坚的一个简单易记的说法,用户体验三要素:别让我等!别让我想!别让我烦!
      看了“专家”评论,主要嫌推送容易泛滥,导致用户反感,微信设计失误。4.2功能上增加了公众号,但产品结构上几乎没有改变,用原有框架消化了新功能,推送消息和好友消息融合在一起,消息区分不够明显,公众号融入通讯录,其实这些问题都很容易被修正。 我认为一方面推送的内容质量不高,二是早期以业内人士为主,真正的用户或许还没有参与到公众平台中,关注了一批不需要的公众号,自然会被骚扰。现在还处在发展早期,下结论还为时过早。看用户如何玩这个公众平台,挖掘各种可能性,微信团队对这个平台的未来走势也会有不确定性,需要不断调整设计和运营思路。 商家把它当做类似微博和邮箱的宣传方式,而微信中需要的是精准、有趣、互动性强和符合移动设备特性的推送内容。 精准。移动互联网谈了很长时间的精准推送,但目前很少产品能做到。
    功能与商业确定需求(的价值、范围)后,便着手思考解决方案。很多方案是对产品功能的添删和改善,比如上传图片: 「上传图片」按钮。但一次只能上传1张图片 添加「批量上传」按钮,一次最多可以上传25张图片 删除「上传图片」按钮,更新「批量上传」按钮为「上传」,一次可以上传30张图片 优化视觉,突出「上传按钮」 优化方式,允许用于拖动图片到网页即可上传。同时将上限提高到50张 然而,功能通常滞后,而且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功能上的改进对专业的竞争对手来说几近透明,还记得脸谱用更改颜色来验证校内网「反应速度」的例子吧(别在意是否真实)。反之亦然,自己的产品也可以跟风很酷的功能。
    最近一直在想,我能够做什么,怎样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最近也一直在对比,开发的价值,产品的价值,团队的价值,我的价值。 一直以来的开发经验,一直让自己看不起产品这份工作。 今天看着一片一片死在自己塔防下面的小妖,突然顿悟了。 如果把开发比做小妖 , 3个开发,就是这样一个冲刺的小团队: 如果我作为一个开发,加入其中,那就是4个小妖。
    所谓干货,无非是想说明一些你不知道需要补上或已经知道但没有正视的道理,并建立认同:这些简单的东西确实都是有用的,只不过你没真心用过而已。产品的定期总结,往往犹如一面明镜,让我们看清当前的状态,知道了投入产出比,才能有所反思,下次迈开步子时不会夹着蛋了。朝花夕拾,为时不晚。
    “一图胜千言”,在网站分析中也完全如此。我们喜欢热图的原因,是这张图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用户对一个页面上的什么部分感兴趣,而且非常直观。我曾经有客户告诉我:我什么都不需要,你就给我热图就好了。我想,他一定是因为热图易读好懂,且满含信息,所以才对它青睐有加。
    Bounce Rate,网站分析的基本度量之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Bounce rate似乎代表着某种网站分析赋予我们的“神奇挑战”,如果我们拥有制服或是支配它的力量,我们就似获得了某项了不起的成就。   于是人们相信bounce rate越低越好,但即如古语所言“过犹不及”,更低的bounce rate或许并不如我们预想的那般美好。
    随着智能手机的产生,人们对它们的使用时间与粘性迅速加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猛,越来越多的PC端产品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转移到方寸之间的屏幕之上时,有如潮水般汹涌。 当下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从单纯的以实现单一功能为主,到平台的转移,再到各个APP之间的产业链的形成,还有广告植入的各种运营手段产生各种盈利。充分说明了移动互联网的前景堪好。 如何设计出一个好的APP,是我们今天需要介绍的主题。   所谓移动平台,是指除了不方便搬动的PC机,所有方便移动和携带的电子设备。不仅仅是我们流行在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各种pad,也同时包含了车载应用和各种家庭生活电子产品。 
    网上盛传微信这款产品是约炮利器.很神! 我本对这种约炮交友产品不感兴趣,从媒体获知 这款产品的用户攀升至1亿用户了.我觉得应该安装玩玩了,学习张小龙老师的产品设计理念嘛,喜欢他倒腾的腾讯邮箱,赞呀.
    作为互联网重度用户,从事草根互联网行业;关注互联网至今,见证了很多励志的互联网故事,在长期洗脑的氛围下,自然而然的有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对互联网思考从未停止.(插一句,互联网绝对的草根行业,加入门槛太低,是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几乎所有聪明的、投机的、浮躁的人参与的行业,每个人都怀抱改变世界的梦想,然后很大一部分人从来不懂 什么叫做社区,什么叫做流量生意,什么叫做因为爱所以爱,哎.+_+,这个抱怨和本文无关)
    简单来说O2O是将线下的商品(衣食住行)通过线上展示,消费者获得消费决策,然后决定消费最后消费的整个过程。至于是不是线上交易,线下消费,其实不重要。 纵观整个行业,各种O2O产品不断涌现。最开始的大众点评,口碑,然后是团购,后来提出O2O概念后,然后有人说到“网购只占人均消费的百分之几左右,还有90%多属于线下消费。”整个行业开始热起来,淘宝本地生活,QQ美食,丁丁,切客优惠,百度身边,爱出发,这里,等等,都属于O2O.其实还有个最重要的,就是旅游行业了,其实他是具备天然的O2O优势的。 从整个行业用户的需求来看,个人觉得分为2部分吧。1部分是对于自己熟悉的商家,1部分是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商家。对于熟悉的商家,最主要的决策依据,就是优惠(这优惠包含打折,团购等)。对于不熟悉的商家,消费指南很重要,这里的消费指南是:我该选哪个,为什么选这个? 说说几个具有明显差异化的产品吧
    洗澡时想起一个听来的段子。本世纪初,某大城市某日报因为某个原因,卖房地产广告从不给回扣。一开始生意很不好做,但随着这事儿名声在外……奇迹发生了。当地所有房地产公司打广告都会算它一份,市场总监藉此向老板自证清白:“我们不拿回扣,这么刚直不阿的报纸我们也会投的”。中午和老友吃饭,听到一个段子。业内某大公司内部奉行扁平化管理,头衔也相当扁平。PM给别人递名片,一旦听到对方小声嘀咕“产品经理……”立刻会补充一句,相当于产品总监,产品总监。有的还额外加一句,有可能很快升VP,升VP。老友评价说,有些人是先有创业冲动,再去找一个“有搞头”的细分领域。另一些人则是先有一个实际的产品需求(愿景),为了实现它而选择创业。二者未必有高下之分,不过在国内,前者的数量远远大于后者。
    网盘的需求背后是对数据的需求。网盘的产品形态对用户并不重要,这类产品之所以存在,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操作系统之前没有面向多设备和云端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盘这个行业会慢慢走向基础层,最后还原成云存储API(比如iCloud)。而Dropbox正是看到这点,将自己嵌入到了系统中去。这造就了Dropbox的成功,但也注定了Dropbox的结局(如果不调整的话)。
    当有朋友问我,什么是效果营销,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难道还有营销是不为了追求效果的吗?的确,即使是为品牌造势的活动也是为了追逐品牌的传播和好感。不过,为了让事情变得简单一点(我必须指出,我一直以来在尝试用定量化的方法衡量品牌营销的效果,在我的培训中也有一些案例,但品牌营销效果的衡定确实是一项异常复杂的工作,需要远超过网站分析的专业努力和执行),我们决定让这个沙龙聚焦在明确产出的营销上,即我们所追求的ROI、转化以及实际能够以金钱或者数量衡量的营销上。这也意味着,我们企图通过数学的方法来实现分析和优化是可能的,并且我们理应探寻其中的规律。
    一般藏得深,用户难以表达出来,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想要什么。举个例子,用户说「饿了」,往深挖掘:如果问题是「活不下去」,塞给馒头即可;如果问题是「想吃好的」,馒头就不管用了。有意思的是,用户往往直接提出经过自己思考后、理想化的解决方案(比如,更快的马),这个时候已经离问题十万八千里了。
    在世界上,已有超过55,000,000台iPads被人使用,在2011年,售出了400,000,000台智能机。公司在指定他们的web以及mobile app 策略时,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将“移动优先”考虑在内了。 例如,Hotels.com这个网站,不仅提供了一个移动最优(mobile-optimized)的站点,还针对iPad和 iPhone提供了专门的mobile apps。 然而,虽然公司竞相走向移动化,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全球化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他们的移动站点和apps与他们的桌面端站点相比,所支持的语言的种类以及本地化的内容要少得多。 这篇文章所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并为每个移动小组和web小组(mobile and web team)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他们要想有一个好的移动全球化策略,就必须先回答这些问题。
    一个社区的风格究竟是运营方决定的,还是用户决定的?我自己有一个答案:运营方,而keso则偏向于认为是用户。后来我在微博上发出了这个问题,有一个回答得到了keso的认可:运营的风格决定了第一批用户,第一批用户则奠定了社区的风格。 这个答案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总觉得还有唠叨两句的必要。一个社区的风格形成,第一批用户自然很重要,但完全有可能因为第一批用户,这个社区就再也起不来了。 值得警惕的一点是,社区变成一个“IT社区”。虽然我个人是混迹于IT圈的,但我深知,IT的话题(除了苹果新手机发布这类的大事件),大部分话题是非常小众的——有太多看似从业IT的人下班后一点也没有兴趣再讨论这方面的事了。而通常做社区的人都出身互联网,在圈内或多或少有些人脉(或者知道一点圈内所谓的大拿),引导这批朋友进入一个社区,完全有可能把社区做成一个IT垂直领域。
    一直做技术,心血来潮,说点自己对产品的一些看法.现在lbs比较火, 然后到o2o,再到solomo.产品的趋势越来越 垂直化,社区化,标准化,个性化.关于个性化那如何能与上面的终端展现结合呢. 先想一个我的个人需求,一直以来,点评网虽然我是有目的是搜索我想要去的餐馆,但是不知道我想吃什么,于是我一般会在手机端用得较多,然后gps定位,然后做筛选,看评级和评论.很麻烦.试想:dianping我个人觉得它应该做下checkin和checkout. checkin与checkout是个粘住用户的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挖掘出用户的行为,为个性化服务.想想,我每次checkin的都是川菜馆子,喜欢吃鱼,那么点评可以完全为我定制化一种符合我口味的推荐.那将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呀.如果把这块挖掘深了, 团购产品的决策人员应该不会那么费劲的去想今天应该为用户推荐什么了.
    豆瓣自己的架构都做不好电视剧. 那么除了电视剧之外,其它东西用豆瓣的架构来做,会怎么样呢?记住我说的豆瓣的架构,你可以认为是沉淀某个物的产品架构,豆瓣的产品架构和大众点评的产品架构都是沉底物的[但大众点评和豆瓣又有区别,大众点评属于小众个性化+精英化主流思想+地理位置+价位的综合体点评机制].
[ 共342篇文章 ][ 第4页/共18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
© 2009 - 2024 by blogread.cn 微博:@IT技术博客大学习

京ICP备15002552号-1